氣
“嗯, 气嘛, 就是那个, 那个, 这个, 这个”. “气嘛, 说起来话长…” “气嘛, 就是这个, 唉呀, 你怎么连气都不知道呢?” 等等. “气” 也同样是我最不愿意写的一章, 这是中国哲学和中国医学的一个永恒话题. 既可亲又让人望之生畏. 只要是个中国人, 都可以感觉到 “气”的含义, 可是要把它说清楚, 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说不清楚, 把 “气” 瘪在肚子了, 只能把自己气的鼓胀.
关键词: 气, 原理论, 完整生命体, 整体存在界, 阴阳, 五行, 气功, 中医
理解气的要点是: 气是一元性的, 天地万物为此一 “气” 组成了宇宙整体存在界, 同时, 这个存在界内的所有存在物都带有整体的信息. 并且由此组成自己相对的整体.
气就是生命, 气就是活动, 气就是变化, 宇宙是生命的, 是活动的, 是变化的, 阴阳就是从无序到有序, 从有序到无序不断变化, 在变化中产出各种不同的物体. 性质一样, 都是有生命, 有变化和不断活动着的 “气”.
“原理论”与气
“原理论”当然不是实际理论了, 可以说是一种 “象” 或者是一种哲学层面的理论. 也有人称之为 “前理论” 与古代的很多伟大人物的理论一样.不管你懂不懂都是神圣不可亵渎的.道德经, 圣经,可兰经,佛经和黄帝内经等等这种经典很多都是用 “原理论”作为指导, “原理论”给予的是方向, 是路线, 而不是实际. 比如说: 东方有金子, 之于东方多远, 挖多深, 有多少, 路况如何? 都没有说明.
“气”就是其中一种, 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 你可以理解, 我也可以, 每个人在任何时候, 无论带着任何情绪都可以在 “气”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个过程在佛教中叫: “悟”, 感觉的意思, 感觉到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应该做的. 必须说明的是这种感觉每每是变动的, 这个变动取决于你的境界, 学识, 所处的事件, 环境和情绪的不同. 今天的感觉是这个, 数周以后在看, 感觉一定不同. 正应了一句老话,变化就是气机的活动形式.
用实际理论来解释 “原理论”是很牵强的. 记得有一次, 一位美国学生来问我, 那一本书对认识 “道德经”解释的比较好. 我想了想告诉他, 到现在为止, 我自己都没有看到一本令我满意的中文解释道德经的书. 何况是英文译本呢? 他好奇地看了我好久,好象对我的答案非常不可理解, 为什么一本书没有解释呢? 我知道他的疑惑, 老师不就是为解惑而存在的吗? 为什么不回答我呢? 我看了看他无奈地说: 因为老子本来就是用 “原理论”写的道德经, 对于 “原理论”的解释就是这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特和理解. 就是同一个人就是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段, 不同的年纪, 不同的经历, 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不同的学识过程, 以及面对不同的事物以后都必定有不同的理解. 这就是 “原理论”的可爱和可怕事实. 比如就是一句 “道可道,非常道”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有多少解释? 多少引申和多少感觉? 结论是如果你要想懂得和理解一本用 “原理论”写成的书, 就一定要看原文. 而且要 “溯其源” 指导和了解当时的学术思想,流派以及作者的哲学观念. 当然, 对 “原理论” 的探讨作为自己的理解没有错, 也没有问题. 可是如果在现实中要解释出来并且非强加于人就有些太不讲道理了. 尤其是作为考试内容来考其他人就有点缺点那个了.
这个要点可以应用在各个学科和各种文化传承中, 无论是解释中医, 气功, 文化, 文字, 都可以明确地理解 “气” 的真谛.
“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 气的一元性
宇宙间的万物, 归于一 “气” 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一个特点就是尊崇 “天下万物, 殊途同归”, “大道归一”. 这种传承在世界上独此一份, 尤其是在中国的传统哲学理解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喜欢用这种类比的方式看待和理解属于自己的学科, 而不是单独地分离各学科. 这和对 “气” 的理解特别符合, 是一种可贵的, 整体观念的传承. 在中医的认识论上更是作为两个特点之一: 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存在界(气), 那么这个存在界内所有的存在物都具有整体的特性. 当然, 以此类推, 宇宙中的任何存在物都有这个特点. 人体也是这样, 如果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整体存在界, 同样, 这个存在界内的左右存在物都带有这个整体的特征. 这就是 “气”的一元性在各个学科中的表现.
境界的提升是直接改变人的认知过程. 随着学习的深入, 知识的积累, 越发感觉到了入门后的深奥和博大精深. 从另一个观念看世界, 这就是悟道过程. 科学毕竟不是唯一的真理,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认识也是逐步改变的. 我们飞到了天空, 低头俯视地面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如同跨越时空才知道当下的可贵. 气的理论毕竟不是实际应用科学的含义, 从理论上看, 更多的是属于哲学, 或者是前物理学的范畴.
境界的高低决定了思维, 如果我们把眼界从目前的一寸提高到山顶的高度, 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的我们是多么的渺小. 当我们的境界到了和先哲们的高度, 从宇宙的生成, 变化中看人类, 就会感觉到自然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人类的生老病死就是规律, 而造成这个运动规律的, 就是 “气”. 境界, 提高一个境界将受益无穷.
时间进入了21世纪, 西方的医疗形式也走入了一个瓶颈. 一具尸体在百年后已经被分解, 学习, 研究的到了极处. 尽管西方医疗手段引进了现代的科学, 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问题和临床病症得不到解决, 对完整生命体和尸体理解在境界上是不一样的. 于是2000年以后西方医疗方法主要的研究的方向转到了 “生命体”的概念, 尤其是物质身体和精神身体的关系. 如果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加一个时间的概念, 我们可以看到在2000年开始西方医学研究方向朝着精神活动变化. 那些遍地开花的瑜伽, 太极, 静坐, 气功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到处出现, 你要是和人谈话说你没有练过瑜伽, 没有练过太极, 没有一周几次的健身房锻炼, 你真的都不好意思出门.
唯物主义的最大失误是一开始就把物质和能量机械地分开,把原子和空间分开, 仿佛物质和能量, 原子和空间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这在根本上违反了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定义; 物质不是实体而是运动体. 物质的运动性和变化性在现在的研究中是体现不出来的, 最多也是就其行为的规律做一些机理探讨.
“气”在中国文化中也是生命, 是变化, 是运动的表示
中文象形文字中最多的组合词应该是 “气” , 凡字只要加了 “气”, 就从静止变成了运动, 就有了生命. 比如: 福, 挺好的一个字看起来是幸福, 健康, 富有的总称, 可是一加上 “气” 就成了 “福气” 味道就变了, 变成了从肉体到精神都透着一股子带有幸福, 健康, 富有,开心的生活和生命过程. 从一个静止的字, 变成了运动的. 一个 “气” 字就可以形象化, 生命化, 运动化, 我们可以看看凡是由 “气” 组成的字都带有运动的精神; 神气, 精气, 喜气, 等等, 可以说是汉语中最多的组合词. 当然也包括那种纯粹的气体描述, 这些更是运动的物体如: 氮气, 氧气, 氢气等等. 因此 “气” 是中国人用的最多的组合词, 表述的意思是运动化,形象化和生命化. 当然, 中医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份, 也就是为什么 “气”在中医的组合词中如此多的出现, 而且中医本身观察研究的对象就是 “完整生命体” 一具运动的, 变化的,有生命的身体.
中国哲学存在论中的 “气” 是古代哲学家对宇宙运动本质的归纳
中国哲学的 “存在论” 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 一个是 “气” 一个是 “虚实”. 现在这两个古老的命题在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地被西方人奉为经典. 这个命题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 物质的存在不是单一的, 必须和它存在的那个空间一起才能起到物质的作用和功能. 第二个是: 应该普遍地认识到物质和能量是统一的,只要是物质就包含能量.
宇宙空间充满着物质,虽然有很多融合在虚空中, 就我们现在的技术可能看不见,但它客观存在,这些物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充满着紧张,或者说所有物质都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实体是物质密度比较大的地方,它内在物质的紧张程度高,能量就大,而空间是物质密度比较小的地方,它内在物质的紧张程度低,能量就小,空间中的物质只有组织与离散,空间中的能量就是通过物质的组织与离散在空间中流动。宇宙和自然界的规律就是物质的组织与离散的规律; 组织是有序的产生,离散是有序的灭亡,组织与离散的规律也就是系统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规律. 阴阳学说所表述的就是在 “气” , 这个在宇宙一元化统一体下整个物质世界的组织与离散的规律,或者说是相互转换的规律(阴阳转化)。这里的阴阳, 不仅仅是唯物主义者表示的物质的两个方面, 两种简单的对立属性. 重要地是两者之间的不断运动和转化, 也就是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运动是宇宙的根本, 在宇宙整体存在界内的所有存在物也是这样, 物质聚散过程就是运动, 也就是哲学和物理学中 “气”的根本.
有一句话说明了这个问题: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但是这个认识是没有穷尽的. 因为自然规律根本不是什么可观察的实体,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它内在于物质本性,只能通过哲学的思辩. 因为自然界的所有实体无限分解到最后都是同一种东西,也就是说观测仪器和被观测的实体是同一种东西(原子), 它无法分辨最基础的统一物质是自己的还是被观测实体的;夜晚当我们仰头看星空的时候感到是那么的亲切, 似乎那遥远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故乡, 其实这不奇怪, 因为我们正在有相同的元素构成而且这些相同的元素, 相同的物质可以一直延伸到宇宙的尽头. 而哲学的思辩就完全不一样了,根据物质的统一性原理,人和万物一样,都是由同一种最基础的物质组成,也由同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所支配,如果我们从自身认识到了自己存在与发展的原理,也就认识了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原理,这就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
古人在观察世界时候发现了这个规律, 而且非常智慧地把它用 “气” 字来归纳. 想想也是, 宇宙, 自然, 世界这种大的无法想象的空间而且有是那么有序地不停地运动, 四季的变化, 气候的更替, 月亮的盈亏, 太阳的远近, 星星的变动等等这一切一定是按照某种规律和运动形式而动. 这种有序是什么? 谁是控制者? 归属为一个字 “气” 老子称之为 “道”. 这个认识也是逐渐改变的, 从古代的文献中可以看出, [尚书] 中的篇章没有 “气”字的出现. [易经]中也只有1-2个气字出现.而到了 [道德经] 就有很多的 “气”出现了, 这说明人类对于变化的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在[黄帝内经]中讲的更加是人体的生理, 病理变化.
在大概念上, 气是用来描述宇宙整体存在界的字, 请注意, 这个描述不仅仅是表示宇宙存在界是一个整体, 它的真实含义是包括了整体和这个整体生命,有序的,生生不息的运动形式. 因此它是一元性的, 不可用现代卑微人类的科学来分割成, 或者作为不变来研究.
气和阴阳学说所揭示的就是这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终极规律,它存在于一切由物质组成的地方. 阴阳学说看起来是很抽象,很容易被认为把世界分成阴阳两个部分, 所谓的上下, 左右, 明暗等对比的两端,成为二元论. 认识和理解了气 “一元论”的特性,就很容易认识, 解释和理解阴阳学说. 它也是彻底的一元论, 同一个整体存在界, 同一种基础物质,同一个最基本的原理. 当我们在观察物质的时候如果把统一的物质分为阴阳两类,那么阴就代表有组织的物质,阳就代表混沌的物质,阴可以转化为阳,即有序转化为无序;阳可以转化为阴,即无序转化为有序,其中不变的就是统一的基础物质,物质是不灭的。它不象现代科学所认识的那样物质消失了变成了能量或者物质无中生有,而是物质可以从有序转化为无序变得不可观察了,也可以从无序转化为有序变得可观察. 比如: 金属的物质起源和形成过程, 气体的起源和形成过程等等, 如何从有序到无序. 这是我们都没有涉及过的研究. 因为, 在我们没有能观察到的同一种物质的 “原子” 和 “原子” 同时存在的空间中是如何转化为不同的物质的. 从这个 “象” 出发,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可以用气, 阴阳的变化做笼统的解释.
有序(阴)是在能量的作用下产生的,它不仅是物质的有序聚集,而且是能量的有序汇聚,因此它从有序向无序(阳)转化的时候就会向外释放它内聚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又会重新使周围的混沌物质(阳)重新组织起来成为有序物质(阴),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物质的周期组织(阴)与离散(阳)在空间中流通,即阴阳的周期变换。
现代中国传统医学在讨论 “气” 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 因为需要更是加入了很多唯物主义的素材. 在这种思维下只能是两种结果, 一是把 “气” 看成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境界. 二是在所谓 “科学”的幌子下把说 “气” 的人都认为是不科学, 迷信的代名词.
其实理论的合理和不合理取决于是不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走向. 不是生吞活剥地从卑微人类自己的喜好, 自己的实用出发, 强行抓出自己的爱好而摒弃本来的规律. 因为, 对号入座的做法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对自然规律的不尊重, 对自己的藐视. 那种一片带面的做法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法求于上, 得之于中, 求之于中, 得之于下, 求之于下, 得之于下下”, 中国的哲学家, 医学先哲们很早就理解了这个 “象”, 并且归纳和提出了自己相对精确的认识. 在描述对高境界的理解上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在这种文化的传承下, 至今他们不屑于去做那些 “形而下” 的工作和研究. 也就是为什么在具体表现和具体应用上非常欠缺和非常薄弱. 尤其是千年来在实际的研究和探讨中落后于人.
庄子就在自己的修炼和感悟中理解到“通天下一气耳”。天下都是一种“气”。当然,在他的时代由于各种原因他没有在哲学上发明这么多近代和现代应用的词汇. 他没有形容什么是“气”的一元性. 在人体的描述中他同样套用了整体存在界的认识方法, 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人的存在就是气的集聚,气聚就是生,气散就是死。和地球,宇宙的存在一样.《素问》认为,人身的阴阳跟天地的阴阳是完全相一致的。因此它用阴阳来分析人生理上各种各样的问题。
人生有形, 全赖此气: 生命就是气的存在, 从以上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相同的结论, “生命是活生生的, 由气组成的,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 用阴阳的表示方法就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不断地组织、离散、再组织,再离散, 从有序到无序, 在从无序到有序. 这种不断的变化是生命的进行. 生命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 气聚则生, 气散则死, 气伤则病, 气乱则晕. 中医辨病, 治病中气为首要, 这就是中医独特的 “整体观念”和 “辨证施治”. 这个思维的过程是从上而下, 由大到小. 也就是从宇宙的大概念到人的局部概念.
整体存在界相同的特性就是运动; 从不断地聚合到逐渐的消散. 这个聚合和消散指的是 “生命本源”, 最后消散的是物质身体.
从形成胚胎开始就不断地聚合, 生长, 发育, 成形, 消散…. “气聚则有形, 气散则形散. “人体有形, 全赖此气”. 完整生命体的聚散过程就是一个相对于存在界的特征, 表示了一个运动的过程. 修炼, 修的是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练神”. 千百年来人类懂得不可打破100年生命限制的枷锁, 于是修炼方法就成了淬炼精神身体的必须, 用以保持精神不灭, 万世相传. 炼丹和炼金术从修炼身体出发, 把身体淬炼的如同黄金万世不灭是不现实的, 因为近代的修士们在惨痛经验的教训下放弃了. 把淬炼精神, 保护生命本源作为修炼的必须. 中国的文字在解释 “魂”的时候, –一种可以离体而存在的精神, 修炼精神就是传承.
气与气功
中国人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伟大民族, 与几千年的封建皇权压迫, 官本位的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千年被压迫, 被奴役的生活下弱小的如同蝼蚁. 在他们的心中始终没有失去那种幻想, 幻想着有一天一位大侠驾着七彩祥云,手持宝剑杀尽人间不平. 金庸说过,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喜欢看武侠小说, 因为这些手无缚鸡之力书生最希望能有身怀绝技的气功大师扫尽人间不平, 从此可以一展胸中学识为国服务. 因此练气功就成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中国古代传统上并没有 “气功”这个词, 据考证应该是近代人的杰作. 以前有静坐, 吐纳, 导引,内养功, 深呼吸等等.
美好的幻想很难出现在严峻的现实中, 希望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付出的汗水甚至是血, 泪去实现. 气功除了保健以外更多的是被贪婪者变成了卓有成效的敛财手段, 真是因为有这些美好幻想, 期盼的人群.
千年来中国气功的分派有: 道家气功, 佛家气功, 儒家气功(浩然正气), 医学气功(中医阴阳,五行,经脉), 武术气功(筋骨皮, 一口气), 以及大量无处归类的民间气功(象形气功等等)
现在练 “气功”的人顾名思义地把气功理解为练气, 于是专门在 “气”上很用功夫. 为了深呼吸, 腹式呼吸, 静呼吸, 向上呼吸, 向下呼吸; 结果把自己搞的气闷, 胸腹疼痛, 腹胀难受, 直到练的叉了气. 结果不但不能入静, 安神, 同时, 想细细地体会入静时候的安详成了不可能. 完全失去了气功的本意. 殊不知本来应该做的恰恰是 “恬淡虚无, 真气自存”.
气功的修炼的是感觉: 感觉, 和微感觉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代表的是对这个世界, 自然, 身体的了解. 我们知道, 物质与能量是共同存在的, 而能量是产生运动的频率(节奏), 运动的频率则产生感觉(知觉), 感觉(知觉)可以被记忆, 记忆会形成认知, 认知可能变为本能并且遗传. 这个过程就是: 能量—频率—感觉—记忆—认知的过程.
修炼从感觉开始, 了解身体的节奏和频率. 尤其是对微感觉的体会, 比如: 呼吸, 静. 静以后出现身体, 环境, 自然, 气候对自己的各种自然感觉. 人是有意识的, 可以有意识的分辨和确认这些感觉. 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身体的理解, 引导感觉和产生感觉. 在真气运行法中中的第一步就是, 自然吸气, 徐徐呼出, 意守剑突(心口)部. 意思就是细细地体会在剑突的位置有意思创造的感觉. 慢慢地此处会发热 (又是一个暗示), 然后会有些膨胀. 这就是在自我催眠的状态下根据自己对身体的了解创造出的微感觉. 过程和感觉对修炼者的本身都是真实的, 实实在在地存在的. 以后丹田, 海底, 尾闾, 上脊柱, 通背三关, 达百会, 以至最后的任督相通也都是存在的. 这就是在气功修炼者在自我催眠下有意识地创造和引导感觉的过程.
完整生命体的精神和物质身体的配合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精神上得到极大喜悦的同时身体也享受着同等的欣慰.
气功修炼的是境界: 一种超脱了现实, 精神飞升的境界, 这就是修炼气功, 感受整体存在界以后的一种境界的提升. 首先, 修炼后境界提升表现在对自然的感悟, 这里表示的是对自然, 宇宙的尊崇和敬畏.更多的应该是感恩, 感受到宇宙,自然的魅力和那种伟大的赠予从不要回报的自然母亲的气度. 再者, 修炼后境界的提高非常有益于心身的改变, 尤其是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不同的态度, 那种超脱的, 除尘的, 跳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的出世感觉可以开阔心身, 改善体质. 当然, 修炼以后对身体各种微感觉的体会, 对了解和懂得身体在生理, 病理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反应.
气功修炼的是思维开发: 气功修炼对大脑有直接的促进和改善大脑的功能, 美国国家电视台(PBS)在新医学这个影片中就详细地介绍了一位修炼了多年印度气功的人大脑在修炼过程中的变化, 比较了在fMRI下不同的表现, 证实了人在处于修炼状态下大脑明显地和不在修炼状态下的不同. 这种不同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和思维的提高. 这与全身循环, 代谢功能的改善是一致的.
比如: 修炼时候大脑的 “静”和全身的 “静” , 可以产生身体虚化的感觉, 也就是身体和自然融合为一体, 最后在意识中感觉不到身体的感觉. 这就是 “虚化” “至虚极”的境界. 修炼后的短期变化出现的是头脑清晰, 思维敏捷, 反应快. 长期的变化就是 “悟”性的改变和认知, 理解, 分析, 推理, 判断的提高.
气功修炼是帮助体内的循环, 代谢. 使生命力更加旺盛
完整生命体的三个组成部分告诉我们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 三者的相互作用是缺一不可的. 我们知道, 气功修炼的是神识(意识), 在神识的作用下物质身体有意识地在不断地根据修炼的指导改变着. 这种改变可以是有意识的, 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有意识的改变:
表现在修炼者根据自己的需要; 这个需要包括对身体的需要, 自己知识背景的需要, 功法的需要, 以及一些特殊的需要而定. 比如功法的需要, 道家气功的培丹, 采药, 练气等要求需要修炼者一步一步地感受身体里可以通过神识产生的感觉, 热, 冷, 胀, 跳动等等, 这些在神识(意识)的诱导下表现的更快和更准确, 这就是有意识地诱导和改变身体的感觉. 在相对于疾病的时候这种有意识地诱导感觉有非常好的效果.
比如颈椎疼痛, 在入静以后有意识地引导局部的放松, 有意识地调整颈椎的生理弧度和肌肉的运动, 有意识地产生温热的 “气”感并且温暖颈椎的局部, 在放松的同时用自己的 “意念”调整和微微地活动颈椎附近和颈椎的功能. 很多时候在修炼以后疼痛最少可以减轻一半以上.
无意识的改变: 由于我们更不就没有在乎过各种身体的微感觉, 比如站立时候脚趾头接触地面的感觉, 踝关节, 小腿在保持身体平衡时候的感觉, 腹式呼吸的时候胃肠出现的蠕动感觉等等. 这些微感觉在身体入静时候会很自然地被意识认识到. 而且形成记忆, 在下一次修炼时候很容易再次产生. 并形成对这种感觉的认知, 理解为一种身体的气场改变的感觉和功能的改善. 感受微感觉是人类对自己身体进一步了解的过程, 也是开始调整和改变代谢, 增加生命力的开始.
比如: 颅骶疗法的从业者们开始就感受脊髓波动的自主节律, 这种节律需要非常细心地体会, 这是一种不同于呼吸, 心跳, 肌肉蠕动等其他节律的. 每分钟8-10次的脊髓波动节律. “神识”了解这种节律后可以用 “意念”调整脊髓的波动, 大脑的功能. 对于调整帮助一些精神, 神经系统的疾病和康复有非常好的作用.
必须说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很多时候可能是交织在一起的, 在完整生命体的生命活动中, 尤其在气功的修炼过程中是很难用数字或者等级来区分的. 当然, 有人一开始就用自己的知识或者师傅的传授有意识地进行修炼. 但是从身体需要和养身保健的角度出发, 静静地感受身体本身的 “微感觉” 比较起强行地产生 “感觉” 要显得更加自然和更加的和谐.
气与五行
实际观察是证实一种猜想的必然过程, 就 “五行” 文化来说本身就是气的解释, “行” 就是运动, 变化, 就是气的根本意义. 而五行在代表气的现实文化中作为一种符号来印证气在宇宙, 自然界作用. [易经] “天行健” 这个行代表的是 “动” 动能, 变化, 生生不息. 因此, 五行的符号在现在的唯物主义眼里成了固定的物质, 在对外教学和翻译中也成了 “五种元素”. 上面说过 “气” 在中国文化中是生命, 是变化, 是运动的. 其实就文化来说只有理解了 “气” 才能更生动的感觉文字的美妙和震撼, 各种带 “气”的组合词都有这种含义而在对外翻译中无所体现. 如上面描述的一个 “福”字, 和 “福气” 的比较, 如果仅仅是福就非常单调, 可惜的是只有中国文化可以理解那种福气里带有的那种精神, 高兴, 喜悦, 幸福. 似乎看到一个心宽体胖的福态人笑眯眯地在眼前.
五行的符号给我们的应该就是这种运动, 变化, 生生不息的, 整体存在界共有的特性, 相生, 相克, 相乘, 相辱, 五行与天干, 五行与地支, 五行与河图, 五行与八卦, 五行与四季 都是从五行的运动, 变化中的气机变化来体现中国文化中从三维世界追求对四维世界认知的过程. 因为运动, 变化恰恰是宇宙间物质,空间活动的根本要素.
如果把五行看成了类似于英文翻译中的 “五元素”, 就没有了五行中的变化, 运动, 生生不息的内涵.
金: 气走向凝固, 坚固方向的运动都是 “金” 的符号, 秋天属于金, 代表气机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 特点是稳固.
木代表了生生不息的气机运行, 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 类似春天, 树木花草生长茂盛. 舒展, 变化, 运动和不息的符号.
水: 代表了流动性, 周流不息, 无处不到的运动方式, 类似冬天, 万物休眠可是水仍然运动不息, 为春季的到了蓄积力量. 气机无处不在的符号.
火: 发散的特性, 炎上, 发散, 消散过程的运动方式. 是气变化的符号.夏天属火, 是气机运动迅猛的符号.
土: 是地球的符号, 濡养, 培育, 万物从土中化生的运动方式, 气为万物之母的符号.
中医的气
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秉承了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的传承. 在 “气” 的一元性理论下把人的身体看作为 “完整生命体”, 这个生命体的组成是: 物质身体, 精神身体, 以及支持物质, 精神身体完成生命活动的生命本源 “气”. 中医认为, 就一元论的角度来看, 人体的生命本源 “气” 属于宇宙本源的一部份. 而这个世界的所有有生命的存在物都根据自己获得宇宙本源的多少而决定了生命周期的长短.
人体生理的描述
完整生命体的第一组成, 物质身体: 人能够生存, 因为有 “气”. 气在人活, 气走人亡是中医认识论的基本. 在生理上对 “气” 的观察和认识在中医的诊疗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也是经验的总结和提高. 从古代名医 “扁鹊” 的望齐侯之色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中医的观气术是一个从三维世界探讨神秘的 “四维” 世界的创造法. 试图通过观其气来探索气在时空中可能出现的变化. 就拿齐侯来说, 扁鹊通过观其气的变化推测以后时间可能出现的变化. 并对疾病的预后做出了经验的判断.
当然这个技巧需要对人体生理 “气”的理解和对病理情况下 “气”的变化深入的了解, 懂得其变化规律和可能的走向. 为了中医的传承做出了规律性的总结.
在生理上就整体的描述, 人体是一个整体存在界. 在这个整体存在界内的所有存在物都带有整体的特性, 中医里描述为 “整体观念”. 也就气一元性的体现. 人生有形, 全赖此气, 也就是生命本源. 具体的在生理上千年来的中医大家为了更好地观察, 理解生命功能. 根据生命体的特点分别命名为不同的气. 卫气, 营气, 神气, 精气, 荣气等等, 并且这些全身生理活动的外在. 内在活动的现象都用 “气”来描述. 这就是脏腑之气: 心气,肝气,脾气等等, 因为气表示的是生命活动和运动功能, 所以可以直接翻译成, 心功能, 肝功能, 脾功能等等. 此外还有对精神层面的描述, 所以在中医用 “气” 描述内脏功能的时候有不同的意思: 一是: 脏腑的功能, 这个功能把脏腑看成是一个整体存在界, 在脏腑这个整体存在界内的所有组织都有此脏腑的功能和特性. 因为脏腑是由与其相关的所有组织组合而成. 二是脏腑功能不单单表现的是生理功能, 同时也体现了精神层面的功能, 如: 肝藏魂, 怒生于肝, 因此在描述肝脏功能的时候也表示了肝气淤滞, 肝火上炎等情绪变化. 三是描述一个脏腑功能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脏腑, 而是一个专属中医分类法中的一个类别; 比如: 我们就拿肾来说事, 下列一系列的症状我们来归类: 尿频,尿急,生殖系统问题,性功能障碍等肾脏本身问题. 还有记忆问题,耳鸣,耳聋,年老齿落,头发少,怕冷,女人的更年期问题,精神上的恐惧,担心和多虑等. 这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表示,什么比较好? “肾” 这就是一个肾系统分类的症状和病症. 非常显著地表示了完整生命体在生命状态下出现的异常, 也就是 “肾气” 的变化. 当然很多在表示 “肺” “肝” “心” “脾” 的时候也是这个系统分类法的代表.
人体精神的描述
完整生命体的精神身体存在论认为: “神气”是描述精神活动的基本,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神是人体精神活动的根本也是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否则一具行尸走肉何以能是健康人.情绪的变化可以引起气机(气的活动)的紊乱, 气机的紊乱可以造成人体的基本. 因此在21世纪的今天,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对此无可非议. 都深深地懂得情绪对人的生命, 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到生命.
中医心理学在描述情绪和气机变化时候常用内经中的描述; 黄帝问曰: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因此, “完整生命体”的立论下, 无论是物质身体也好, 精神身体也罢, 都是统一在 “气”的一元性中. 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帮助在中医实践中的例子非常多见. 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这种变化是调整气机变化治疗情绪引起的脏腑功能障碍的手段.
生命本源 “气”的含义
完整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之一生命本源, 是支持物质身体和精神身体存在的根本. 中国的哲学家认为人的生命本源是宇宙生命本源的一部份. 理论是气的一元性, 宇宙这个整体存在界的所有存在物, 都一定带有这个整体存在界的特性. 当然, 生命本源也是其中. 中国医学对生命本源有几种不同的描述.
谁是生命本源的分配者? 生命本源无疑是宇宙本源的一部份, 问题是谁是本源的分配者, 为什么在宇宙现在存在式的永恒下人仅仅分配了支持身体100年的本源. 当然,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一般都有相对限制的本源分配. 自从有人类一来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就一直试着打破这个限制, 进入长生不老, 与天地同寿的状态. 可惜千年来这种幻想除了在人们的想象中并没有如期实现, 于是人们采取的是退一步, 也就是如何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为什么我们不能从食物中补充本源? 补充和节省生命本源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 练气, 修仙, 炼丹, 宗教等等的修炼生命本源的方法没有成功以后开始转向补充. 首先, 在现代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下, 我们生产的食物的生长期都少于一年. 意思是少于一年生长期的动植物, 这种食物对人类来说除了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营养以外, 没有可能在如此短短的时间里储存一点的生命本源让人类吸收. 于是, 很多修炼者转向寻找那些生长期多于数年, 甚至几十年, 上百年的植物, 那些集天地之能量, 收日月之精华的物品才是有效补充人类生命本源的物品: 如野山参, 黄精, 首乌, 灵石, 等等山珍来补养自己的生命本源. 这也是千年来中国文化, 传说中出现的仙人成功的原因.
如何保护生命本源 “气”. 既然不能多分配一点, 食物中除了维持生命以外也没有可能增加. 那么剩下的只有如何保持好已有的生命本源, 不要浪费和过多的实用. 中国传统的方法是 “静” 静以安神, 静以养气,这些就是濡养本源的方法. 凡是勿过, 以中为和. 野蛮其四肢, 文明其内心是近代人们追求维护生命本源的做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人的病理描述
对气的观察在中医诊断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早在内经就有详细的描述人的体态, 行动, 性格, 情绪, 这些生命活动的现象都归属与气的表现不同. 有人气在上, 走路,做事, 讲话急匆匆. 有人气在下, 行动缓慢. 有人气在一侧, 活动,工作身体偏于一侧. 老人上实下虚, 头重脚轻容易摔倒. 小儿下实上虚, 多跑动. 这些生命现象在一般的生命过程中都被中医实践者们细心地观察, 并且累积成了经验. 常常在病人进入诊所时候就对病人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做出了诊断, 正是: 望而知之为之神.
人体外在的, 内在的活动都可以用 “气” 来描述, 这就是中医诊断的特点. 在行为, 步态, 年纪, 谈吐, 记忆, 情绪各个方面都是用 “气” 来观察和判断, 比如说话, 中气不足的人说话时候往往不可以完成一个句子, 或者是越说越轻. 神气不足的人说话茫然四顾, 等等. 这些在西方医学中不会当做诊断的标准, 但是恰恰在中医诊断时候作为判断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对 “气”的观察.
中医辨别疾病的时候本身就有 “气血辨证”的方法, 同时在内科疾病辨证的时候对气尤其重要. 这种表示的方法有几种不同的意思; 首先是全身 “气”的变化累及到了相关的脏器, 如, 全身的 “气虚” 累及到了肺气虚就可以有全身和肺的共同症状. 同样, 其他的心, 肝, 脾, 肾也一样. 其次, 脏腑局部的气机紊乱不但可以造成脏腑本身功能的障碍, 日久后可能出现相关脏腑或者全身的气机疾病.
在中医临床辨证中, “气”与其他概念性提法的疾病变化有很多近似的功能, 比如: 气与血, 气与阴, 气与阳等, 提示的都是人体在病理情况下出现的虚弱症状和寒热的表现. 无论何种病理变化, 气始终是原始的, 根本的重要因素, 这就是气的一元性的具体表现.
诊断和辨证上的气, 常见的就是气虚, 气滞, 气陷, 不足, 有余等等. 表现在各个脏腑的名称略有不同但是在认识上是一样的.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治疗上的气,
“气” 在中医病理诊断和治疗中显得非常重要, 可以说, 如果没有了对气的理解就没有中医.
四诊的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结束治疗, 医嘱, 都在 “气”的贯穿,指导下完成, 气的辨证, 气的治疗, 气的改变, 气的调整都是中医治疗中的要点.
中药上的气
当然, 作为在整体存在界内的存在物的药用植物, 动物当然也和人类一样有着共同的生命过程和作用. 中国文化中在 “气”的一元性指导下把用药也根据气的特性, 和药的本身性质分别应用: 这就是 四气, 五味的特有作用..
升, 降, 浮, 沉, 是指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有四种不同的趋势. 升是上升; 用于气机下陷的疾病. 降是下降, 用于气机上逆的疾病. 浮是上浮, 用于外行, 发散, 治疗气机淤滞. 沉是下沉, 泄泻. 用于清理集聚. 升降与浮沉是两组对立的药性. 属性不同, 作用相反. 理论的依据是临床病人气机变化.
具有解表、散寒、升阳作用的中药,其药性均属升浮并具有上行向外作用;凡是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收敛、降逆作用的中药,其药性都属于沉降并具有下行、向里作用。如果就中药的性味而言,凡是温性、热性及味辛、味甘的中药,大多为升浮性中药;凡是凉性、寒性及苦味、酸味、咸味的中药,大多为沉降性中药。如果就病症的趋势而言,病势逆上的,应使用沉降中药;病势下陷的,应该使用升浮中药。以期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促使疾病的趋势向着好转、痊愈方向发展。
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根据疾病的 “气机”变化结合药物本身的气行特点而定, 而不是依据现代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作为指导. 这种用药的方法在现代科学的研究中是可笑的, 可是, 如果从整体存在界和气的一元性出发, 这种方法又是最符合 “气”的基本原理的.
针灸与气
得气, 行气, 补气, 泻气, 调气, 辨气, 养气, 导气这一系列术语在针灸的治疗过程中给人的感觉就是针灸就是在做 “气”的治疗. 其实不然, 针灸做的很多是感觉. 也就是常常描述的: 刺激与反馈, 这个过程当然要在 “气” 的作用下进行.
针灸的诊断法最基本的依靠是 “气” 做法有三:
脉气的诊断, 三部九侯的脉气分部在中医坐堂医生看了是不够文雅, 总不能让病人在大众广庭之下脱了鞋子感觉跗阳脉吧. 当时对针灸医生来说, 病人在诊室里穿着治疗衣如果不检查反而有些医生不敬业的感觉. 感觉脉气的过程是体会病人身体 “气”的变化, 和疾病的指向. 感应脉气的同时, 观察病人的体态和舌诊也都是必须的.
经脉诊察是观察具体部位和身体内外 “气”的具体情况, 经脉诊察是按照经脉分类法的分布特点, 有意识地按照分布的经脉, 穴位进行诊察, 按照经脉系统的疾病指向和人体生理, 病理可能的变化客观地帮助了解病人体内各种可能出现的变化和症状. 这和现代医学的诊察方法类似, 但是不同的是,这种经脉诊察不仅仅是否有阳性反应点, 更重要的是穴位的分布和穴位, 经脉本身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仅发生在病变的本身, 很多程度上是根据经脉分布的范围而定. 比如: 上腹部的症状, 不单单地是做简单的上腹部探查, 而且要在胃经, 胆经, 甚至肝,脾经分布的下肢, 背部来佐证疾病可能产生的部位. 从而鉴别是胃部的不适还是胆囊, 肝脏的问题. 因此这种方法在针灸临床非常普遍, 常用的就有, 病变经脉诊察, 表里经诊察, 同名经诊察等等.
针下辨气, 这是一种细微的对气机的直接感受. 这是在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身体产生能量, 并引起固定频率的振动. 传统的中国医学根据人体存在界固有的形态认为是 “气”的波动. 针入身体后, 尤其是在得气以后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身体 “气机”的波动. 这种波动可以是缓慢的, 也可以是非常急速,紧凑的. 或者是空虚的等等. 在古代书籍里面根据不同病情, 对不同体质人的气机往来都有很详细地描述. 很多喜好针下辨气的针灸师往往放弃了脉气和经脉之气的探究, 直接用针感受机体 “气机”的往来并且进行调整. 这是一种根据各种生理波动用治疗师的意念通过针进行调整的过程.
针刺手法与 “气”
传统针刺手法的方式和设定都是按照气的循行而定, 比如营气和卫气的运行, 精气的储存, 身体正气的代谢. 古人根据自然界水流的运动类比的把人体也分出了各种不同大小的 “沟, 渠, 河, 海”等等气流动的地方. 给针刺的手法提供了一个类比的依据. 根据气的多少, 涨满, 不足等现象在臆想中进行调节. 比如: 抽气法, 进气法, 行气法, 补气法, 泻气法, 调气法. 这些方法的命名是根据病人病情的所需. 是一种符合治疗的, 逻辑的命名. 这和针在体内的运动, 施针者的做法要求上是一致的.
很大程度上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完整生命体对针刺的反应如何, 也就是当针刺入了身体的特定部位, (穴位), 并且进行增加刺激量, 或者留针保持持续性刺激的时候. 这时候生命体的反应有几种, 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 长期反应, 即时反应. 当然生命体的反应表现是物质身体, 精神身体以及生命本源共同的反应, 在这种 “良性”反应过程中我们理解为是一种身体的 “自愈”过程, 也是疾病消除的过程. 比如: 在针刺心律不齐, 房颤病人的时候. 局部的内关穴出现的反应是酸,胀,重. 身体反应则是放松, 呼吸缓慢, 即时反应是心律改变. 很多病人可以是数日, 数周, 甚至数年保持正常的心律. 在心电图的监护下明确地看到这些即时变化, 和长期的变化.
完整生命体的自愈能力和气是非不开的, 尤其是当身体在虚弱时候恢复往往是缓慢的. 这也是为什么年纪, 体力, 疾病,都是身体康复的因素.
导引 + 针灸
导引行气,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
导引,又称“道引”。导,指导气, 通过呼吸和运动导入天地之气入体, 引,指引动气机贯通肢体.
导引是肢体运动与呼吸吐纳相配合的一种健身治病的道教方术。《抱朴子内篇·别旨》中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这几乎是把所有的肢体活动都看成了导引。
《一切道经音义》中也说∶“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不过,导引与一般的肢体活动还是有区别的:《云笈七签》卷三十六《云鉴导引法》中就说:“导引之道,务于祥和,仰安徐,屈伸自有节。”即是说, 首先精神上必须祥和,身体俯仰之时,也要不徐不疾,肢体伸曲时,也必须有节奏和节制。
华佗的五禽戏为首推的导引术, 对于健身、疗病等,确实有积极的作用。易筋经和后世传行的八段锦、龙虎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与道教导引术有密切的联系。古印度的瑜伽术也是用各种的姿势来引动气机的运行.
1972-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出土的帛画。是现存全世界最早的导引图谱。
原帛画长约100厘米,与前段40厘米帛书相连。画高40厘米。分上下4层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每层绘11幅图。每图式平均高9-12厘米。每图式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其术式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图傍注有术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动物的有鸟、鹞、鹤、猿、猴、龙、熊等式,与五禽戏相近而仅缺鹿戏与虎戏。原无图谱名,现名系由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所定。
三国时期的华佗把导引术式归纳总结为五种方法,名为“五禽戏”,即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导引疗法的特点,且简便易行,对后世医疗和保健都起了推进作用。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二《养性》篇记有“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虽题名按摩,实为导引。其中“老子按摩法”(共四十九势)、“天竺国按摩法”(共十八势)和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导引论》所记“养生操”(共十七势),都曾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
导: 导入天地之气入体, 通过不同的动作 “引”动机体的气机运行是导引方法的目的.
针灸临床的 “导引” 方法有如下:
与其他针法相比, “导引” 针法是一种属于手法技术的方法而不是和其他针法那种频繁交换, 组合穴位, 替代阴阳,变换五行等做法. “导引” 针法是在熟练针灸手法的基础上才能应用的. 必须对传统的针灸手法熟悉, 了解, 而且有自己的体会以后才可以略有小成.
导气法:
“导气法” [灵枢. 五乱]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之气相逆也”
导气法在针灸临床用于安神, 改善循环, 恢复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以及自愈能力. 常常治疗一些精神, 情致问题 或者是机体功能失调的病症. 如: 焦虑, 忧郁, 悲伤, 失眠, 多梦等.
例: 治疗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
32 号, 或者34 号1寸针,
先在照海仔细发现穴位, 做成 “十字” 符号. 针悬于十字中心, 轻轻地垂直放针于穴位上, (主意, 由于皮肤上的痛点分布是不均匀的, 如果疼痛, 可以略微地改变一下位置, 放针于不痛的位置)
随着呼吸, 呼轻入(按), 吸轻提. 数次后按针(不入皮) 在穴位上.
数分钟后, 感应开始是酸,涨感在踝关节附近, 然后根据技巧的不同, 这种感觉可以上传到整个小腿, 然后是大腿, 部分敏感者可以传导到少腹部或者整个腹部.
施法要点:
静, (病人, 施针者) 引气贯通全身, 意守丹田. 如同易筋经口诀中的内松, 就是徐徐调息, 导气于全身.
引气于针, 手如握虎, 心无内慕, 引导沟通气机产生, 并且运行. 此法不是以针导气, 针只是一个媒介, 气乃是重点.
要求在手法训练以后进行, 并且注意穴位的准确. 一般气感的产生在一到三分钟之间.
缺点: 时间太长, 在现代针灸产业工作方式中显得非常另类. 是典型的针灸, 导引, 气机的治疗, 但是在繁忙的针灸诊所往往跟不上病人排列的速度. 同时要求较高, 因为施术者要坚持修炼.
我的一个梦想至今没有实现, 就是如何静下心来实实在在地面对一个病人. 从进门开始的步态, 形态观察, 所有的望闻问切, 经脉分布检查; 教会病人如何安静, 如何调息; 如何针下辨气, 如何调气, 如何补泻, 如何留针, 等等, 如此下来, 一个病人的治疗时间起码是1.5到2小时, 而且时时在病人身边. 这是一个奢望, 尤其是当你一小时不得不治疗3-4个病人的时候更是不可能.
迎随法:
“迎随法” [灵枢.终始] “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迎随法是一种针下辩气的方法, 不是针灸师在事前就设定的. 在临床上尤其是在西方的很多替代医学中都有这种方法, 比如 “颅骶疗法” “正骨疗法”等, 操作者在治疗以前都是没有治疗方案和辩证结果的. 中医针灸中的迎随法更是这种方法的佼佼者. 适用于各种需要调节身体功能的疾患. 比如, 各种疼痛, 疲劳, 乏力, 机能不调, 也非常普遍用在心理疾病和康复过程中.
例: 治疗头痛
32号,或者34号 1.5寸针,
承光穴, 针斜刺入内数息后, 左手上下左右轻微调整头皮的节律和运动, 以便更大地帮助针行于帽状腱膜下空间. 当针行于空间可以感觉到如行于 “巷”中, 随着针的轻微运动激发气的反映, 如果气来紧凑; 便可用 “抽气法”和快速捻转法泻气止痛. 如果数息后气行如空, 可以用 “进气法” 激发气机.
疼痛好转消除后, 可以留针,最长数小时. 留针期间可以继续行针. 关键是 “导引” 意念感受, 引导气机运行.
“针游于巷, 气行走于空间” 是此法操作的要点是:
“空间结构” 认识和理解人体的空间结构. 意思是这具完整生命体的组成和西方医学发展依赖的那具 “尸体”不同, 是一个具有 “物质身体” “精神身体” 以及支持物质, 精神身体存在和体现功能的 “生命本源”(气). 所有的代谢, 循环, 恢复都依赖大量的 “空”. 老子推崇婴儿的 “至柔”就是这个意思, 年少, 年轻时体内大量的空间结构. 不管多累, 一觉以后多能恢复. 随着年纪的增长, 体内空间结构的减少,甚至某些部位(如同足部)开始消失. 疲劳后的恢复就大大地延迟, 甚至几周, 一月后仍然身感不适. 而针刺, 就是尽量寻找这种空间, 如同针行于 “巷” 中, 内经中称为 “游巷针法”. 针行于皮肤筋膜之间, 肌肉空隙之间, 骨缝筋脉间等等. 这个时候辅助手 (押手)的作用大大体现, 为 “刺手” 创造更多的空间, 也就是难经中所描述的: 知其针者信其左,不知其针者信其右.
“空间结构” 是身体中代谢的根本, 气血流通的道路;是经络功能的具体体现.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针刺的感应并不是一条线而是和身体内的 “空间结构”相吻合的片状或者是条状等.
“针下辨气” 是迎随法的基本技能, 也是导引能否成功的必须. 如果不懂得如何辨别不同的气机运行, 又如何能判断所谓的 “正气” “邪气”. 记得和 “颅骶疗法”的同事相互学习的时候, 他们告诉我, 用5克的力量轻轻地用手在身体的表面能够感应身体内的生理节律. 包括每分钟8-10次的脊髓搏动节律, 并且进行调节. 我试了好久, 手太笨, 就是没有感觉出来, 事后还埋怨自己, 怎么这点小事都学不会.
“针下辨气” 我可以感觉到, 当针在身体的生理空间结构的事后, 气机的运行是清楚而且是可见的, 比较起5克力量在体表要清晰的太多. 只要是针不是在肌肉内, 肌腱内, 或者是在其他的实体内而是在空间, 得气以后都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到气的 “往来”. 如鱼, 如虾, 如风, 如牵拉, 如球如水, 如水浪漂浮, 各种的不同感觉在针下表现的丰富多彩. 记得五十年代, 山东中医学院的一位老师张善枕就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一篇 “针下辨气”的文章, 当时70年代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偶然看见, 惊为天人. 我们都知道在那种纯 “唯物主义”的年代经过多年教育下的我们天生就有抵触, 可是耐不住心中的好奇,还是 “背叛”. 可以说张老师是领我入门的人.
“迎随” 导引方法的成功与否在于施术者本身的修炼和对 “气”的认识, 重要的是认识气, 辨别气的能力, 正如[医宗金鉴]中描述手法时: 一旦临证, 巧生于内, 手随心转, 法从手出. 常练功法可以是易筋经或者是真气运行法.
缺点: 长期修炼, 感应气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必须安静, 细致的体会. 但是比较起 “颅骶疗法”的实践者来说, 感觉到的比例大大地多于前者.
传输法:
我不知道如何去形容这种方法, 在针灸界确实有不少人修炼这种方法, 意思是转输自然, 宇宙能力通过针入病人体内. 确切地说, 这是一个典型的 “导引”方法, 导入体内自然之力, 引导其在体内并且改变疾病. 这种方法在中国, 日本都有人运用. 临床上常用于神经疾患, 精神症状, 遗传病变和各种生理紊乱,失眠,多梦.和心理疾病等. 是一种安神, 调节的方法.
例: 传输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杭州中医院的马老师治疗坐骨神经痛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82年, 当时60多岁的他在治疗一位40多岁的男性坐骨神经痛病人时候. 病人侧卧, 上腿屈, 下腿直. 马老师用一寸针上悬于环跳穴, 针尖似接近皮肤,似没有接近; 左手放于穴周围, 维持针的垂着. 缓缓运针做旋转状, 数息后病人感到热,胀,重感觉在环跳一直放射至整个臀部. 整个刺激过程持续时间大约5分钟.
完整生命体由三方面组成, 即: 物质身体, 精神身体, 和支持身体存在的生命本源 (气). 生命本源是宇宙本源的一部份, 也是支持我们生命的源泉. 冥冥之中有一个分配者, 分配着宇宙本源给所有的生物. 人100年, 马40年, 狗12年, 猫20年等等… 这个分配者随意地运用宇宙本源制定了生命法则. 人类自从有认识以来就试图打破这个100年的限制枷锁, 千百年来各种努力和试探都不成功, 比如, 天才地宝, 修炼, 修仙, 气功, 炼丹都没有打破这个枷锁. 聪明的人类于是退了一步, 用提高生命质量来替代长生. 于是, 这种转输宇宙能量的练功法在气功界, 针灸界自古以来就有了实践. 直到现在还是很有生命力和实践的场所.
缺点: 施术者作为载体, 转输宇宙能量的功法有不少, 导引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 在选择身体姿势, 形态的时候常常是老师给你什么就练什么, 而不是自己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选择, 比如练五禽戏时候如何选择自己最喜欢, 最容易引气的一种往往比都练什么都得不到要难的太多. 记得有一次在西雅图碰到一个女人(birdlady),自称自己是鸟转世的, 她的站立很喜欢如鸟一只脚, 不断地伸展扭动肩胛骨和蠕动头,颈部. 她告诉我, 只有这样, 才能感觉到身体舒服, 和气机运行舒畅.
易筋经中我喜欢的是摘星换斗式, 每次可以很长时间地做这种姿势身体很舒畅而且气机运行流畅. 这也就是很多人练太极几十年只练一式的原因, 如仅仅练云手.
运动针灸:
针灸过程中运动, 是导引针法的最常用的方法. 比较起现在美国每人一个治疗间, 安静地躺上了1小时是很有效的针灸方法. 可以看出, 运动针法大部分用于运动系统疾病, 以运动障碍, 或者是疼痛为主, 治疗, 肌肉, 肌腱, 关节损伤和神经疼痛疾病.
例: 头皮针治疗瘫痪, 中风后遗症
头皮针治疗瘫痪, 中风后遗症以及各种大脑神经系统损伤疾病, 很多时候是针与动相结合的行针方式,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头皮针疗法, 在中国有影响的这么几家:
焦顺发老师的中西医结合, 大脑神经解剖与刺激线.
汤颂炎 (上海中医学院)老师, 脏象结合法治疗内脏疾病为主.
方云鹏老师, 全息率针法, 伏脏, 伏象法治疗各种疾病,
82年昆明会议产生的头皮针世界标准方案, 是一种中不中, 西不西的折衷混合体, 用中医的经络路线强制地迎合大脑的解剖部位.
朱明清老师的中医传统导引法, 是一种引动气机运行, 调动身体自愈能量的头皮针方法.
腰痛病人来访, 导引针法应用是: 让病人坐在无靠背的椅子上, 尽量是背能直一些, 在头皮督脉的强间至脑户之间1寸或者1.5寸32号针刺于皮下, 行针于头皮与骨膜之间之空间, 缓缓提插行针,轻柔捻转, 待到气来紧而凑时快速捻转, 或者用抽气法数次. 然后轻拍病人后背, 让其起立行走, 很多的腰肌劳损和小关节紊乱病人可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病人可以行走运动数分钟. 这是一种机能测试方法, 测试身体的调节功能以及对刺激的反映,当然, 穴位的特异性没有研究的支持数据. 但是在几十年的临床可以看出督脉分布区域和其他分布区域针刺明显的效果差异.
肩关节周围炎, 运动肩关节经常可以看到两个痛点, 一个是病人感受的痛点, 一个是按压是发现的痛点, 这两个痛点重复的不多. 电针应用者喜欢作为两个连接点. 在导引针灸中这个痛点常常用以刺激点.
方法: 1.5寸 32号或者30号针, 直刺入皮, 在 “押手”的帮助下向极泉穴方向针入1.2寸深, 徐徐得气. 用 “龙虎交战” 之法, 引气左九, 右六住痛. 提针至皮下(介于皮肤浅筋膜处), 病人运动肢体数分钟. 引动气机运动, 然后再入针继续行此法. 这种运动针灸方法由于用了导引, 很容易使气机运行, 病人恢复也比仅仅放针于穴位, 睡上个20分钟要好的太多, 太多.
缺点: 熟练的针灸技巧不练习针法是不可能掌握的, 熟悉局部解剖讲针熟练地刺入组织间空隙也是一种比较难的技术. 尤其是在不损伤肌肉, 肌腱, 神经, 关节囊的前提下.
同时, 随时的观察和了解疼痛的转归对针灸实践者来说需要认真地注意并且调节针的深浅. 这样就不能在同时治疗其他的病人.
运动针法首选是: 龙, 虎, 龟, 凤 四种导气手法, 住痛手法: 龙虎交战, 龙虎升腾, 进气法, 抽气法, 迎随法, 抽添法等疾病补泻调气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是为了行气, 熟悉了这些手法, 在用导引法的时候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宝命全形论篇: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不是妄自菲薄, 针灸在传统中医各种疗法中为小科, 与煽狗阉鸡无不同. 可就是这个在国人眼中的小科, 恰恰登上了世界舞台, 而且创建了许多的传奇. 许多的针灸方法也与时俱进, 纷纷如同雨后春笋. 如:
阴阳针灸法
五行针灸法
太极针灸
形意(六合)针灸
瑜伽针灸
气功针灸
八卦针灸
李五针
靳三针
赵一针
就是一个头皮针, 古今中外有二十几家的各种可以查阅到的版本. 真可谓是玲珑满堂, 让人无所错手足, 无法辨别.
其实古代也是这样, 从子午流注, 灵龟八法, 易经, 八卦, 三衢杨氏, 四明高伍,汪氏, 张氏, 甚至宋朝的琼瑶真人(刘党)更是咒语和针灸一起. 也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可苦了喜欢针灸的学子们更加无从挑选.
导引针灸的本身和数字针灸, 哲学针灸, 逻辑针灸, 瑜伽针灸等是有极大的区别的, 更不是那种随意变换穴位的名称建立的针灸方法. 临床的长期实践和对针发自内心的喜爱, 反复地磨合, 努力地使针成为针灸实践者身体的一部份. 在应用的时候才能更加地随心所欲.
导引针灸是针灸的手法技巧, 结合针, 气, 意共同工作, 意到, 针行, 气调是导引针灸的特点, 如果对针刺没有理解谈论导引针灸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尤其是对针感和刺法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