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ation (感觉)

感觉

 

摘要: “知人者智, 知己者明“  你了解你的感觉吗?你了解你的身体吗?

身体与感觉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密切多了,身体记录着个人的所有情感、情绪信息和生命故事,它忠实而真诚的呈现我们所有的感觉,它是属于自己的百科全书及生命故事,每一件发生在身上的感觉,都会储存并反应在身体上。

大脑主观意识经常强横地发出”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 我认为做什么” 而不在乎你是不是能做或者对身体如何. 而身体会客观地,清楚地,真实地告诉你“我感受到的,我可以做的,”身体不会撒谎,身体知道一切。因此,你不用说出你内心深处的痛,因为身体知道!你不需要刻意隐藏或表现,因为身体真实的知道.

对自己来说,身体是可见的灵魂,灵魂是不可见的身体,身体是灵魂的显示器,身体能解锁我们灵魂的密码.身体内所有的细胞都保存着来自生活的印记,大脑也许有时候会偷懒,甚至遗忘.但是身体会完整的保留所有的记忆.身体不会说谎,客观的忠实的贮存所有的生命感觉. 所有的感觉都是这些古老印痕的表达, 爱自己就要从感受身体开始,当身体快乐的时候,看到的多是阳光,鲜花和微笑.反之,黑暗,沮丧,痛苦随着身体的难受一起让我们失去生活的快乐.身体是灵魂体的载体,是自然的投影, 是衔接宇宙能量的管道。

身体能感觉到的才是生命,去倾听身体低语,感觉,记忆,这种感觉的表达就是灵魂的表达. 与身体沟通,唤醒身体的基本要素就是细心地感受, 感受身体和你的对话, 感受身体的喜悦,微笑,悲伤和痛苦。感觉的觉醒就是回归自我.  

感觉, 这个我们既熟悉, 又陌生的意识在完整生命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有多少是我们从来没有体会过和忽略的? 当微风轻抚过肌肤的舒适, 感觉自己双脚站立时候的自信,  体会美食后消化道的喜悦. 不懂得如何体会身体的感觉和微感觉, 又如何能欣赏生命的美丽和幸福.

 

关键词: 感觉, 微感觉, 记忆, 认知, 练针, 针下辨气, 刺激与反馈

逻辑论点: 物质(身体)和能量是共存的;, 能量—频率(节奏)—感觉—记忆(遗传,本能) —认知.

 

感觉从静说起

“至虚极,守 ‘静’ 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 ‘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静坐, 冥想, 修炼, 打坐练的不是经脉, 而是感觉身体, 感觉自己和了解自己—在 “静” 中感受.无论是哪一种静坐和气功, 包括西方的自我催眠法都是从 “静” 开始的. 从 “静”中感觉自己. 体会身体感觉中入静, 只有入静可以加深对感觉的体会.

感觉的认知过程取决于知觉的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理解性)、选择性。知觉简单的意思就是知道感觉; 不仅受感觉系统、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极大的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遗传知识和经验,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现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这个系统依赖于许多皮层区域的完整复合体的协调活动。知觉过程还受个性倾向性的影响。需要和动机对知觉过程有制约作用.

从呼吸开始感觉自己和入静

感觉呼吸是修炼和入静的第一步, 在慢慢吸入空气的过程中, 细细地感觉清晰的空气进入鼻腔, 喉部, 气管, 支气管, 充盈肺泡, 仔细地分辨当肺充满空气后支撑起胸腔时候的感觉. 然后随着胸腔的回落, 肌肉的调节, 肺泡的收缩, 空气排除过程的感觉, 通过气管, 喉部, 鼻腔, 呼出体外的感觉. 这是修炼中对空气和身体器官接触时候的感觉初始阶段.  感受生命, 感受人与自然的联系. 感受着活着. 感觉清晰舒适的空气进入身体时候的那种 “喜悦”.

随着生命活动的伴随和初始的感受, 逐步地根据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不同的体位以及身体的各部分. 在头部, 可以试着感觉头部的位置, 颈椎的支撑的过程, 肩膀和上背部从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随着呼吸动作放松的感觉. 在躯干, 试着感觉背与椅子接触的压迫感, 臀部的坐压感, 大腿, 小腿,以及足部接触地面的各个足趾的位置. 感觉从肩膀以下, 肘部, 腕部, 手的位置和接触的感觉. 仔细地分辨身体各个部位此时的感觉. 如果有颈, 肩疼痛的, 就重点感觉疼痛发生时候的那种微小的肌肉紧张和关节抽搐的感觉, 并用意念加以调整.

这个过程往返1-2次, 就已经完成了5-10分钟的静坐过程, 一天两到三次. 完全达到了静坐的目的. 不需要有意识地去安静, 排除杂念, 默念 “清心咒”什么的强制安静. 感受感觉, 是享受自然, 感受感觉是舒心, 喜悦的. 这种对感觉, 微感觉感受的过程是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和了解. 生活中已经有了太多的压力, 我们需要的是放松, 自然, 愉快的修炼.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在感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首先: 在集中意识感觉身体的时候, 往往会会发现人的意识往往很难同时感觉身体的所有部分, 如: 两侧的肢体, 或者是同时试图感受身体的上下两端, 头和脚. 当然, 也很难在感受呼吸的同时兼顾感觉四肢. 这就需要用一个练气常做的经验方法解决. 这个方法就是用盘腿坐姿, 这个姿势可以用压迫下肢的方法把主要感觉集中在上身, 缩小感受的范围. 或者加上结手印的方法把两侧的感觉集中在一起, 比如简单的双手互握.  因为只要两侧的感觉集中在一起的时候, 大脑才能很容易地关注身体和呼吸的感觉. 当然, 结手印的应用可以使身体的各部更加容易清晰地, 容易地融合一起. 手印是道教, 佛教, 以及各种练气方式中的最爱. 其次是尽量让身体处于舒服的姿势, 不用强求于那些所谓的正规修炼姿势. 因为身体对舒适的感觉远比姿势重要, 尤其是当身体有不舒服的地方的时候.

精细的内脏感觉(微感觉):

呼吸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 因此, 身体内各部分的组织, 器官对呼吸动作都有各自不同的反应. 体会各部分组织, 器官对呼吸动作的反应, 属于对微感觉理解的范围.

心脏, 心率和心律对呼吸的反应, 有意识地控制呼吸可以是改变心率和心律的节奏. 修炼时候感觉心脏的节律可以暂时地忽略呼吸的节律, 也可以有意识到将呼吸放慢, 放深同样可以降低心脏的搏动频率. 最应该做的是将呼吸调整到心脏舒适的自由搏动的节律, 也就是在调节呼吸的时候让心脏自由地选择自己适合的运动方式而不是人为地改变节律. 在修炼到深层次也就是身体到了完全放松的时候, 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随着心脏的搏动血液在血管里流动. 这种微感觉的呈现很明显地可以告诉你血液循环不足的地方,也就是容易产生麻木感和温度改变的肢体.

膈肌, 胃, 肝胆, 胰脏, 脾脏都可以在呼吸过程中被感觉到, 是在有意识的控制下这种感觉可以比较明显, 这些内脏各自有自己的运动形式和各自的运动节律. 在生理和病理的过程中有完全不同的变化. 尤其是横隔的上下运动, 肝胆脾胃相应的配合. 各自维护自己固有的频率, 这种频率在相互工作中非常完美的配合, 正常情况下给人一种舒适的, 气机流畅的感觉. 其中胃的蠕动在调节适当的呼吸频率中是呈现自主性的运动, 尤其在饮食后或者是空腹的时候表现的更为明显. 而肝胆的运动是非常微弱的, 和脾, 胰的运动几乎相似, 随着膈肌进行伴随的轻微运动, 但是在疾病的情况下这种感觉会变的非常明显, 比如在胆囊炎或者胆石症的患者的修炼过程中可以使上腹部或者整个腹部感觉到胀满. 当然, 脂肪肝和肝炎病人的修炼中也可以有同样的感觉. 对这些感觉的反馈和用 “意念”进行调整, 针对的是帮助恢复气机的通畅运行, 达到疾病恢复的方法.

肾脏, 膀胱, 子宫, 大,小肠在气功的呼吸过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运动, 可以在意识下分开感觉. 尤其是肠, 本身的不自主运动可以在身体进入 “静” 的时候反而增加了蠕动. 最大的表现就是人体大量的排气.

必须说明, 脏器在呼吸下自主产生的运动节律可以产生不同的感觉, 这些感觉可以是 酸, 胀, 重, 麻, 热, 冷, 空虚或者其它的感觉, 这些感觉没有必要去有意识的追踪, 但是如果是在病理情况下表现的方式当然应该引起重视.

肌肉, 脊髓, 肌腱, 筋膜, 关节组织在呼吸下的自主运动也可以在精细感受过程中被清楚的感觉到. 肌肉的不自主跳动, 关节的抽动节律, 脊髓的自主节律都是可以被意识很容易地捕获, 当然,这种获得在有意识的引导中可以修复一些损伤以及一些循环问题.

血液的循环感觉是一种非常精细的特殊感觉, 在大动脉运动的地方显得特别明显, 有时候可能有些吵, 以至于有些人在安静的感觉过程中甚至可以被颈动脉放大的血流声音所干扰静坐. 当然这种干扰是完全安静下来的感觉. 肢体末端的血流改变常常和温度的改变成正比, 所以静坐的人在一定时间以后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末端的温度增高, 甚至皮肤颜色改变. 这些都是修炼中良性的反应.

 

要理解的是这些精细内脏感觉一则可以在极度安静的环境中感觉, 再则需要关闭六识的训练以后才可以. 也就是 “内视” “内观” 有趣的是, 当你感觉到了这种精细感觉以后就很难忘记, 在以后的练习中只要稍微一注意就立即可以从原有的记忆中“抓住”. 比如脊髓的波动, 肌腱, 肌肉的蠕动等. 对这些精细感觉的关注在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中显得非常必要, 比如; 一个胃痛的病人, 在注重了胃在气功状态下的轻微蠕动后可以当时就使得胃痛消失.

意识控制下的理性感觉: 

完整生命体在生命活动中自主和不自主的能量释放是产生各种生命节律的原因, 这些都还没有在现代科技中被观察到, 但又是实际存在的. 因为感觉的本身就是微细的能量振动, 而这种微细的能量和能量振动可以在生命体的活动过程中被个体的生理, 心理真实地感受, 并且起到很多的生理功能. 但是仍然没有被粗燥的机械设备捕捉. 从这种生命个体的感受到被科技证实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说不存在, 否则如何解释病人的头痛? 胃痛, 皮肤痒, 酸胀感觉等等. 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经络分类法范围内可以在人为的意识提示下, 或者有意识的心理支配下出现各种形形色色的感觉. 我们称之为(心理) 意识控制下的理性感觉, 或者是有意识地诱导后出现的感觉, 这种感觉当然也经常被有意识地引导并在体内活动. 给人的感觉就是 “气” 在经脉中的运行.

当我们熟练地掌握了基础呼吸和感觉方法以后, 可以进入意识控制下的理性感觉层次. 有意识地注意身体的某一点, 比如在真气运行法中李少波老师就非常明确地说首先是心窝部, 每次在呼气的时候集中精神, 有意识地把空气送到心窝部位. 一般人在数次以后就可以感觉到心窝部有胀感, 或者是热感.  这就是明显的在心理活动下有意识地造成理性的感觉例子. 这个感觉开始出现在心窝部. 然后, 李老师描述, 可以进一步把心窝部的感觉在意识的控制下输送到脐下的丹田. 这个输送的过程比较起心窝部的感觉要慢一些, 当然也是可以容易地做到的. 相比较心理学中的自我催眠来说容易了很多, 尤其是当催眠一个肢体, 一个部位在手术下无疼痛的过程. 比这种单纯的从一个感觉到另一个感觉要艰难的太多. 脉轮的修炼也是一样, 感觉当轮子围绕脊柱旋转的时候发出各种不同的感觉, 而且伴有光亮.  这些都是意识控制下用意念的作用.

意念就包括心理暗示, 咒语, 手印等等方法, 从精神意念上做到释放身体; 打入身体的烙印称为 “气种” 在强烈的暗示和催眠中难以忘怀, 当然, 接受 “气种”的人的信任和全心身的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用针刺的方法引导 “气种” 的形成是一个新的探讨范围, 在针刺感觉中表现的比较新颖. 比如建立丹田; 1.5 或者2寸, 32#或者34#针, 在关元穴非常缓慢进入, 同时受针者非常缓慢地均匀腹式呼吸配合. 用引气的手法(也就是用意念而不是手法引导 “气感”的出现, 当感觉针下沉重, 气至时候略微向海底(长强穴)引导, 数息之后让受针者用意念引气, 顺时针方向缓慢围绕穴位旋转. 从 3-5次/ 分钟 到8-10次/分钟. 持续5分钟, 然后再感受气感和丹田的感觉. 在出针前, 受针者用 “逆时针运动气感的方法稳定感觉. 针灸引导感觉的方法可以用1-2次, 此后, 受针者可以非常容易地在自己以后的修炼感觉中感受到.

十二经脉, 和奇经八脉都属于中医学中的经络分类法, 但是, 很多中国人尤其是武术爱好者, 喜欢把这种中医中独特的分类法看成一种人体的组织, 在中国武术幻象小说中加以精致扩大的描述. 在对人体不是很了解的中医实习者们也不知不觉的把经络系统从一种学说, 转变成了一种人为的, 意识控制下的人体组织. 而且在意识控制下把这种感觉人为地强硬描绘在身体上. 这种可爱的幻象与实际的结合还是很被有充分想象, 幽默感的中国人接受的.

在一次讨论中有人问; 经络是一种学说, 不是人体组织. 那么, 现在的经络研究还有继续的必要吗?

当然, 而且非常必要! 如同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一样, 经络学说是中国医学理论实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类法. 这些分类法在研究完整生命体的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因为我们知道, 医学是研究身体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社会服务方法, 本身不是科学, 中医不是, 西医同样也不是. 区别在于西方医学服务方法引用了大量的科学来研究, 证实对人体的了解和治疗. 比如: 生理学, 化学, 光学, 数学, 物理学, 甚至核物理, 量子力学等科学融入医学实践的过程. 而中国的传统医学在过去的千年中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哲学认知模式, 到了近代在现代知识的压迫下才不得不引入科学方法研究, 分析, 和参与治疗的过程. 因此, 我们可以说在这方面医学的本身在社会服务上是没有不同的. 不同的是在科学介入时间的长短, 深度, 和应用的熟练程度上的区别.

在对完整生命体生命活动功能的观察, 研究方面, 中国医学走在了西方医学前面, 他们始终认为他们的医学是研究 “完整生命体”的医学, 而不是类似于西方医学千年来只是面对一具尸体. “完整生命体”是由三部分组成, 即, 物质身体, 精神身体, 和支持物质, 精神身体存在的生命本源. 直到21世界, 西方的医学开始意识到一具尸体的局限和理解上的问题. 他们发现很多问题很难得到明确的解释, 就是加入科学的元素也有问题. 这就是精神和大脑的研究. 2000年以后西方各地如同雨后春笋般的 “心-脑”研究, “精神-身体”的研究到处出现, 各国也投入了极大的研究资金进行 “完整生命体” 的研究. 但是, 就中医对 “完整生命体”的理解三个部分, 现在西方的研究还少了一个部分, 那就是 “生命本源” (气)的研究,可以预测以后他们也会意识到到底是什么支撑了我们的生命? 这个本源到底是怎么会事情,等等. 个人认为这个 “本源”是宇宙本源的一部份,而且这个分配方式存在着令人好奇的想象.谁是这个“本源”的分配者? 为什么人一百年, 狗十到十五年, 猫二十年, 马四十年等等. 这种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是根据什么而定的? 人类在过去的数千年中,聪明的先哲们总是试图打破百年的桎梏.练气, 炼丹各种方法都尝试着打破限制. 可惜的是没有成功.

经络学说是中医许多分类法中的一个,而且这种分类法的本身是千年来对完整生命体的观察和研究形成的. 它表示了完整生命体在生命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不同的现象,这些按照经络分类法在身体中出现的现象可以很容易地让我们从 “完整生命体”的角度认识,理解和治疗病人.比如,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治疗肠胃疾病是非常有效的.这种认识完全是建立在经络分类法模式上的. 正是有了这个分类法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治疗疾病的有效的穴位.在今天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西方替代医学中, 越来越多的医疗方式都试图用 “经络分类法”作为他们的理论根据. 从诊断,选点,治疗上来解释他们的医疗方式.所以说我们仍然要化大功夫做“经络研究”,看到了经络分类法的现象只是第一步, 研究为什么和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将是一个艰巨的工作.当然这也包括了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象分类法等等的研究.

身体变化的感觉:

在一段时间的 “静”后, 身体的感觉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个人的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发生不同的感觉.

当你长时间安静地专注在一点的时候, 就可以忘记身体, 此时的身体可以慢慢地虚化. 无限制的扩大或者是缩小, 慢慢地归于虚无. 这时候感觉是自己的身体和自然融为一体, 完全感觉不到了身体, 甚至忘记了呼吸, 剩下的只是自己的意识.  是一种“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感觉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 呼吸也归于虚无. 意识行于自然中. 这种现象是身体的 “有” 感觉, 到 “无” 感觉的变化, 也是 “致虚极” 后的必然变化. 这种极度舒适的感觉常常根据每个人对微小感觉的理解, 环境, 修炼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在一周的修炼后都可以做到.

身体的律动和感觉的关系: 在修炼过程中身体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组织的律动, 这种律动伴随着各种感觉出现. 也称之为是自发动, 或者是身体的能量释放. 有几种不同的反应: 四肢肌肉的律动, 交感神经支配下的律动, 气的律动是一种很难用解剖生理学来解释的律动, 形成是波形或者是水流状, 在身体内行走和波动, 时而快, 时而慢, 时而集聚, 时而散开. 有可能在意识的引导下出现和波动, 也有可能是不自在地出现和波动.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感觉出现在律动的整个过程, 这是练气者追寻的一种境界, 西方的修炼者把它描述为自我催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受意识控制的, 可能与潜意识和交感神经兴奋有直接联系的,有利于身体的生理频率改变.

这种身体律动很容易感觉到, 修炼者和观察者都可以直接感觉.

训练感觉, 提高对感觉的认知: 

超维度的分辨力和灵感往往是从对一个细小事物的感受中被得知. 夫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次也, 困而不学者, 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是一种精神和灵感的强大, 稍加训练即可掌握灵敏的感觉. 比如; 测试灵性的时候往往看到天上飞过一群飞鸟, 一眼看去就可以感觉到多少只, 并不是一只一只的数, 这就是一种感觉, 或者是快速视觉记忆的感觉.  这种测试还有很多例子, 可以是一把石子等等.  有灵性感觉的人稍加训练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感觉身体内的生理运动状况, 尤其是生命本源 (气机)的波动和代谢, 各个器官活跃时候的律动.

灵性感觉是可以训练的, 支持这种感觉开始的是记忆. 这种记忆通过意识把一瞬间的感觉永恒地铭刻在大脑里形成长期的记忆. 以后任何时候都可以重现, 如: 脊髓波动的感受记忆,  Liz, 一个学生, 她学了好几期的颅骶疗法, 可是她都没有能感觉到脊髓波动的感觉, 她说, 各种生理感觉在完整生命体中交织在一起; 心跳, 呼吸, 肌肉不自主抽动, 神经应激反应等等, 如何能鉴别 8-10/分种的脊髓运动的特别感觉? 有一次她非常高兴地告诉我, 她感觉到了. 昨天晚上她在看电视的时候, 靠在沙发上用手轻轻地扶着头. 突然一下, 她感觉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前感觉过的任何节律. 根据特征表现, 是脊髓波动的节律. 她高兴地并且深深地记住了这种感觉, 在几次重复以后她可以非常熟练地在各种复杂的感觉中很容易地找到脊髓波动的节律感觉.

在自身感觉中, 传统练气的大家把它称为 “内视”, 其实就是不用眼睛的感受. 内视就是自我省察。语出《史记•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 也是一种古代养生之道。道家修炼内丹功夫。现代的内视就是自我感觉, 和对感觉的认知.

知识是提高感觉认知的必须, 比如在体会脏器功能的时候. 最好是了解脏腑解剖生理的表现和基本的代谢方式. David , 一个英语教师, 不幸的是有慢性喉炎. 在学习微感觉的时候我和他说, 你在感觉以前, 最好仔细地看看喉部的解剖图谱和喉部的肌肉以及结构的主要组成和运动方式. 然后根据喉部的呼吸, 饮食中表现的运动方式有意识地做微感觉运动. 一个月后他回来告诉我, 他的喉炎基本上消除, 他的方法是很仔细地研究了喉部的解剖结构和运动方式和运动中喉部出现的各种现象. 打坐, 放松, 在全身 “静” 以后有意识地感觉喉部的生理过程, 和轻微地用意念调整喉部的运动, 配合极为细小的发声和振动. 第一次在体会薇感觉以后第一天早上起来喉咙就没有了症状.

“静” “呼吸” “细致” “意识” “意念” 这是感受微感觉的必须, 静和呼吸的方法各家都有, 这儿就不多叙述了. “细致” 是分辨感受的一种技巧, 细细地分辨, 细细地感受,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固有知识感觉和记住可能出现的感觉, 并且提炼出需要的并深深地记住. “意识” 贯穿于整个感受和调节之中, 在感受微感觉的时候, 有时感觉处于 “意识” “和浅意识”之间, 也就是可以明白的感觉和莫名其妙的感觉. 这时候的体会是奇妙的, 因为各种潜意识中的感觉可以交替地在你有意识的引导中出现. 比如: 在感受心跳和心脏运动的时候, 此时用的腹式呼吸可以防止胸腔的运动, 避免观察的中断. 当意识入 “静” 之后心脏会突然出现各种交替的色彩, 或者是移动到喉咙等, 这些都是潜意识里面不可琢磨的, 在现实中不可能感觉到的现象. 这时候的 “静” 和 “稳” 随着时间的进行, 慢慢地回归到意识中. 所以在训练中守住意识里的那份清宁是修炼的关节.

“意念” 是意识中的精神作用, 是元神在人脑中的深层功能表现. 可以和生命本源 (气) 直接发生关系, 也就是我们常描述的, “意到, 气到” “以意导气”等, 这种处于大脑深层次内的元神, 也有人认为是 “灵魂”, 在意识转换为意念时可以很有力地改变物质的结构和特性. 有人表示可以用意念弯汤勺, 或者用意念去催眠小动物等等都是极度强大的人类元神的功能表现. 但是, 在体内改变自己的生理病理现象比较起放出体外去改变其他物体要简单的太多而且是非常适用的. “意念” 的训练各家有各家自己的方法, 但是, 必须说明, 这种淬炼精神和灵魂的训练方法是长期的, 或者是极度痛苦的. 尤其是在残忍地压打肉体淬炼精神的方法, 不为现代文明人所接受.

 

能量 . 振动. 感觉 

西方的替代医学里面有很多应用了百年的能量医学, 振动医学. 这些都是结合精神的训练提高自愈能力的方法. 对感觉和微感觉的体会实际上是出现振动以后, 用人的感受器官去感受振动的频率, 速度等. 自愈系统的调节过程是意识, 只有通过感觉才能调整频率和能量. 也就是意识, 精神, 意念的工作过程, 其中感觉是决定的因素.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是美国卫生政策和实施的官方机构,通过五个方面确定了补充和替代医学领域. 它们是:1. 身心医学, 2. 基于生物学的各种实践方法,3. 能量医学,4. 各种基于身体的实践,5. 以提高病人自愈力的医疗行为, 所有这一切的核心是微妙能量的概念. 认为能量医学可以改变生命的深层隐藏在你身体里面的自然能量系统. 从而提高你的生命活力, 改变精神状态, 幸福指数等.

最近港大的杨雄哲教授表示, 他们利用磁共振摄影技术, 成功发现针刺时因为振动产生横切声波, 由肌肉为导体使其在体内传导. 当声波到达细胞后,会打开细胞壁的钙离子通道, 使钙离子能与白血球相互作用, 产生胺多酚, 发挥止痛效用.

能量医学,能量疗法,能量治疗,振动医学,精神治疗,精神医学或精神治疗是基于整体观念的理论,属于替代医学的分支,治疗师可以将治疗能量引导到患者体内并产生积极的结果. 这个想法本身包含几种方法:1. 治疗师动手, 2. 治疗师不动手, 3. 治疗师不干涉, 4. 治疗师远距离操控, 其中患者和治疗者在不同的位置。各家都有各自的不同方法. 有精神治疗的, 有灵气治疗的, 更有宗教治疗的参杂其中等等.  “鱼龙混杂”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缺少的是科学的评估.

振动医学的本身是着眼于人体的身体和精神的康复, 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提高健康和改善疾病的有效方法, 他基本于促进多维人体能量系统的振动能量(包括原子和其他多种形式)和频率. 振动医学描述自然界各种物体都有自己的振动频率和对人体的帮助. 比如: 水晶, 植物, 阳光, 食物的能量产生的振动频率对身体的益处和对疾病的帮助.

举例对水晶的观察: 当在身体周围和身体上置放水晶时候, 与身体同步的振动可以产生不同于平常的能量场并有利于健康. 当然, 在中国文化中的很多类似含有高能量的矿物体, 水晶, 翡翠, 玉石, 晶石等等, 都可以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风水设置的摆放位置, 按照实际居住的环境, 地理, 进行不断地能量调整. 必须说明, 这种调整是完全根据感觉后制定的. 尤其是风水的感觉. 气是否流通, 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名的微感觉, 在 “入静” 之后和有意识的调整以后明显地可以感觉到并有序的按照千年总结的经验进行调整, 这就是风水中的阴阳, 五行, 八卦, 河图等的作用.

必须说明, 针灸疗法对能量和振动的改变有极大的帮助, 基本于 “刺激=反馈” 的身体应激过程. 这个反馈的过程改变了人体疾病的生理频率, 通过身体的自愈系统回归正常. 因此, 在国外任何的振动疗法和能量疗法中无不解说了针灸的作用和起到的极大意义.

感觉. 记忆. 自我调节 

平常生活中人们都有很多感觉和记忆的经验, 比如生活中的感受, 火烫了, 水淹了, 冰冻了, 等等, 各种各样的环境, 自然, 地理, 居住, 生理, 病理的感觉都形成了记忆. 当然, 有各种不同的记忆分类, 直接的, 间接的, 遗传的等等, 当然, 微感觉记忆属于一种高分辨, 高境界层次的记忆. 比如, 尝水的, 尝酒的高分辨味觉记忆, 各种特殊的视觉记忆, 等等.

身体中的微感觉形成的记忆在健康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最多的体现在千年来人类创造的各种宗教和修炼方法, 打坐, 气功, 静坐, 瑜伽等等, 用各种生理形态, 各种姿势, 各种生理动作和各种地理环境, 方向, 温度甚至药物, 激发出生理潜能感受那种异于常人的微感觉, 并把它训练, 记忆成自己的常规感觉.

记忆和记忆释放, 也就是感觉释放. 治疗过程中很多病人可以从身体损伤的组织释放出各种感觉, 也有一些是已经被主观意识遗忘了的久远感觉重现. 在治疗一个经过二战的老人背部损伤, 他背部的脊柱创收行弯曲, 右边肩胛骨陈旧性骨折以后造成的疤痕一直影响他的颈椎和压迫上背部的血液循环. 在整个针灸过程结束后他坐在床上对我说: 似乎当时在埃及沙漠里作战时候的情景重现, 看到了炮弹在身边爆炸. 看到了战友的身体分出两端, 看到了自己的血很快地被沙子吸干. 有些是当时他的记忆, 还有很多是他当时并没有记忆而死从现后的图像. 这种记忆的过程是潜意识中释放的表现.

训练对身体微感觉的了解有几个不同的方式, 首先感受的是自己看起来熟悉, 其实什么都不了解的身体, 然后是身体的各个部分, 然后是身体和自然, 身体和环境等. 试着体会那些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感受过的东西. 比如心脏的跳动, 呼吸的节律, 胃肠的蠕动, 肾脏的舒张收缩等等, 这些属于自己身体特有的各种生理变化, 能量释放, 生理频率改变的微细的感觉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尤其是在修炼中专注地提高自己的意识和灵感. 当然, 对自然的爱好, 对环境的亲近都是可以随时感受到的. 其次, 是治疗师修炼对他人身体的各种生理感觉, 形成经验记忆. 提高到诊断方式, 比如: 脉搏, 呼吸, 心跳, 等直观的感觉在现代医疗实践中已经非常普遍. 但是对那些微感觉的训练还是忽视的, 比如脉象的微感觉, 大脑的微感觉, 脊髓的微感觉, 身体活动中无意识出现的各种生理活动的微细行为和感觉, 都是现代治疗师积极收集的内容, 比如: 颅骶疗法治疗师对脊髓能量释放后出现的运动频率感觉, 中医师对脉象的微细感觉等, 都是经过训练后慢慢积累形成记忆的感觉, 而且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反复地证实和不断地加深, 提高.

很可惜地是微感觉的记忆很多是难以传授和解释的. 如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 “道, 可道, 非常道” 一样, 只能心领意会和传授训练方法. “师傅领进门, 修仙在个人” 说的是一种感悟, 成功取决于那些能够总结和抓住微感觉, 并且记忆的人.

Ellen,一个55岁的中年妇女, 就诊时候主要症状是右侧腰背疼痛. 她描述说: 很久以前有过腰背轻度损伤的历史. 最近两年来感觉每天早上起来会感到腰背不舒服, 这种不舒服在运动以后或者是久坐以后也会产生. 但是不影响活动, 不影响每天的生活, 但是近两年的时间还是让人不放心和不安. 于是在运动前她都会服用600毫克和运动后的200毫克布洛芬防止可能出现的疼痛和不适. 

经过很多的医生检查, CT, MRI, 等除了轻度的骨关节炎以外没有任何其它损伤, 需要感觉调整治疗. 

在治疗中发现右侧筋膜有压痛, 略微成条索状. 坐姿, 针灸做安神治疗, 并不治疗局部不适的症状. 她在教导下很快地学会了腹式呼吸的动作, 在有意识的引导下有意识地感觉脊柱和两侧肌肉的运动. 十分钟以后她告诉我, 右侧的肌肉在腰椎以下有不自主的抽动, 频率大约是1-2次/分. 然后用意念调整肌肉, 配合有意识地随着呼吸上提肌肉配合的动作是非常轻微地, 似有似无地转动腰椎. 收功以后她告诉我, 已经没有了任何不适, 那种紧张的感觉几乎消失. 医嘱是, 每天2次, 每次15分钟做同样的感觉调整治疗. 

这是典型的生理感觉在心理, 意识诱导下调整的例子, 消除以前很久的损伤记忆一直是伤科学中探讨的问题, 特别是PTSD的病人更是这样. 感觉训练后的这些病人都有非常好的改善.

 

感觉与记忆

在生物中, 可能人在自然中获得感觉记忆的能力比较起其他动物会稍微不足. 这和人类聪明的大脑以及智慧的发明和生活在科技发展下有很大的原因, 面对大自然的挑战. 很多本身需要记忆的感觉就显得更加不足. 比如:在一个坑里跌倒两次,开车时候, 记不住走过许多次的路. 往往忽略在繁忙工作中出现的各种身体不舒服的感觉信号, 以至于酿成大病.

似曾相识的记忆: 西方语言中的 “Déjà vu”非常常见, 也可能是一种在酒吧或者公共场合认识陌生人的一种借口: “嗯, 我好像在那儿见过你, 对了, 你的头发? 不对, 衣服, 不对, 唉, 反正就是见过, 在哪儿想不起来了.” 如果幸运, 碰到一个傻妞就会积极地帮助这个搭讪者一起想, 想着想着就认识了. 当然, 这是个笑话, 在人的基因和发育过程中还真的是有这种感受. 为什么晚上我们看星空是那么的亲切? 似乎遥远的星际是我的故乡, 这是因为在我们的遗传痕迹中基本的构成原子, 粒子和遥远的星际是同一种元素, 这就是宇宙一元论的理论. 可是在人身上, 人和动物身上就有一点区别, 这里面出现了性格, 人种, 气味, 行为等等感觉和道德的鉴别因素. 把事情认为地弄复杂了.

巴普罗夫的条件反射说明感觉可以训练记忆, 记忆也可以印象感觉, 这种条件反射的过程通过大脑完成. 在切除了部分有关大脑的前提下不可能完成条件反射, 这个条件就是感觉. 反射是记忆的释放过程. 狗在听惯了声音记住了事物, 声音转换成食物的信号是在狗的记忆联想中完成的, 表现为听得声音就开始分泌胃液. 这种反射出现在哺乳动物是常见的, 后来的研究证明就是在脊椎动物门甚至腔肠动物门都可能出现. 说明初级神经就可以有反射的出现.

声音, 音乐诱导记忆的感觉.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我姥姥说的故事, 一个拉胡琴的人卖艺, 到了一个村庄, 傍晚来了一群收工后的庄家人, 听到最后只有一位老妇人坐在离他不远地草垛子边上边听边用手擦着眼泪. 拉胡琴的卖艺人大为感动, 自言自语了一会儿, 我怎么不知道我的琴艺能好到这个地步, 居然能把人拉哭了? 于是他住了手, 收起来胡琴, 走向老夫人鞠了个躬. 说: 对不起, 居然把你拉哭了. 不容易呀. 老妇人在胡琴停了以后收起来眼泪, 看了看他, 说, 对不起, 听到你的琴声, 我想起过世很久的丈夫, 你的琴和他经常弹棉花的声音几乎一样, 听着听着, 就想起他和那时候和他一起的日子.  其实甭管琴师如何, 音乐本身就是能够引起人记忆的感觉.

还有各种感觉的记忆联系, 比如幻觉与记忆, 画面与记忆, 文字与记忆, 味觉与记忆, 身体觉与记忆等等, 诱发和引导潜在记忆和感觉的因素. 因此, 结论是: 记忆和感觉在生物体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和记忆反射, 这种初级的反射和高级的在神经系统控制, 调节下的记忆引申和感觉叠加. 对于理解身体的感觉和记忆的方式, 尤其是在修炼中和治疗中这种记忆和感觉的联系可以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微感觉的修炼 (意念) 

意念也可以称为 “神念” 一种在入静以后精神的集中表现, 英文中称之为意志力量. 或者是一种灵魂的力量, 或者是一种精神能量的集中使用现象. 至今为止没有明确的解说和统一信服的意思. 但是, 在修炼者和临床提高病人自愈力上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在有意识的修炼过以后的病人. 如:美国的一位医生, 在他多次的讲演中都说, 他在车祸以后脊柱损伤, 拒绝了手术以后纯粹用感觉, 能量, 意念来调理自己的身体直到痊愈. 他描述的那种意念的内在使用过程和内视的过程详细地说明在微感觉下通过意念的产生, 指导意念的内在功效, 修复损伤的组织.

很多文献把这种修炼比喻成能量的集中使用, 比如: 五十瓦的灯泡用于照明, 对任何物体和人类没有任何伤害, 但是, 如果同样能量五十瓦的激光可以穿透铁板, 集中使用在一个点上的物理效用是无可非议的. 如果说用意念来调整能量集中使用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的开始是从感受 “微感觉” 开始的.

各种气功就是修炼微感觉的方法, 所谓的练气, 练得就是一种感觉;身轻如燕, 气机贯通, 身轻气爽等都是这种生理在修炼后的感觉。还有什么外丹, 内丹等等,都是练气师们形容的各种有效感觉.
重要的是如何修炼身体内的微细生理感觉, 这种感觉的修炼大大地提高身体的自愈力。提高在疾病状况下的愈合速度和修复过程。 因为我们知道, 在意识下的身体康复比较自动康复可以加快愈合速度。在传统医学方面的做法一般有下面几个步骤:

调心: 调心就是入 “静”, 也可以是调整心脏的功能, 我们知道心脏是不自主的做功, 但是, 迷走神经的兴奋和意识的控制有时候可以看到在不少的人群中都可以出现意识认为地控制心跳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一种强意识表现下的状态, 可以在有意识的训练以后获得. 调心的过程是全身方式的过程, 安神, 定志, 放松那些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放松过的身体某部分. 从头开始, 一段, 一段地配合呼吸动作放松. 每个部位一般要求做3-5个呼吸而不是一个呼吸就放松了整个身体. 这是一个感觉和体会的过程. 有心脏问题的人和那些焦虑症, 忧郁症等情绪症状的人可以细细地体会心脏在波动时释放的能量和当心脏鼓动血管, 瓣膜舒张,关闭时候的细微感觉. 并用下面提到的调理方法进行梳理.
调呼吸: 感觉呼吸过程是开始修炼微感觉的开始, 呼吸是本能,是生命的必须。 调呼吸时修炼时候改变呼吸方式和感受呼吸方式的动作。感觉呼吸开始是从胸式呼吸,正常的,自然的人类呼吸方法。身体自然的呼吸动作不需要我们去刻意地安排和调整, 肋骨肌肉收缩,胸腔扩大,膈肌下降,吸入空气。这种自然的呼吸对初级修炼者来说要做的是感受细微的各种感觉,从空气进入鼻子开始, 感觉气流通过鼻腔, 喉部, 气管, 支气管,进入并且充盈肺泡。要求是在感觉吸气过程时候不要去感觉呼气, 集中意识在整个吸气过程, 然后再转向呼气过程。 在熟悉了吸气和呼气的感觉过程以后。 也就是在意识中已经有了感觉整个呼吸过程的记忆。就可以一起慢慢地和体会和感觉整个呼吸过程了。当新鲜的空气进入身体,充盈肺部内的那种身体与新鲜空气接触的喜悦是很享受的, 活着的感觉真好. 下一步是练习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练气的修炼者常用的一种呼吸方法。 在呼吸的过程中如果把手放在胸部,应该是感觉不到胸腔的起伏和呼吸运动的存在,但是可以看到腹部的起伏随着呼气和吸气的动作,这就是腹式呼吸, 感觉的是腹部在呼吸过程中的运动和吸气入内。 这是入静的需要。在练习腹式呼吸的时候上身基本上就已经处于 “静”的状态;空气进入身体时因为腹部的吸纳,呼出也是腹部慢慢地引出。常常把腹式呼吸和入静联系在一起, 尤其是当我们要感受心脏的运动感觉时, 腹式呼吸是一定要先修炼的. 尤其是修炼到深处时候的那种似有似无的腹式自主的呼吸, 也叫自主丹田呼吸. 这就是 “静” 到极处, 忘记了身体的状态.

各种脏器的微感觉修炼方法; 人体有许多的内脏, 切忌在修炼的时候一起感觉, 那样反而什么都得不到而且可能使脏器本来协调的生态变的紊乱. 最明显的是有些人在一些民间气功的修炼中不知道如何修炼脏器的微感觉而造成很多生理性的紊乱. 比如: 反胃, 腹胀, 气机紊乱造成的排气频繁(中医里的奔豚气)等, 反过来影响情绪, 精神. 造成失眠, 不安, 焦虑等症状.

脏器的修炼法是自然感受法, 比如在深长的腹式呼吸中感觉肝脏和胆囊随着膈肌的明显运动而收缩和舒张. 这时候的肝脏会出现自己有节律的收缩,这种收缩是非常细微的2-3次/分钟,可能在敏感的人当中能细微地感受到上腹部的动作. 当然, 胃, 小,大肠就明显的多. 在进食后或者空腹时候都有明显的蠕动节律. 时快时慢, 根据生理功能的需要. 其他脏器的微细感觉都需要细细地体会, 比如: 子宫收缩, 输卵管, 膀胱,等,

Karren,一个28岁的已婚女子, 为了解除月经期间的疼痛,她试着用微感觉修炼来调节子宫的功能. 每次在两次月经之间的排卵期, 她都可以明显地用意念引动输卵管有节奏的蠕动,并且可以由细微到明显, 最后可以引起两侧下腹部的感觉. 修炼以后的她很容易地解除了经期的疼痛.

各个脏腑都有自己的运动形式和运动节律.(见附表), Dr . ..在他脊柱手术中他发现脊髓的波动也以自己不同于其他脏腑节律的形式进行. 8-10次/分钟, 这种脑脊液的循环节律让他发展了他的颅骶疗法,帮助,治疗各种精神, 神经症状. 无论是对自己的身体微感觉的体会还是对他人身体微感觉的探查, 都与生理振动,能量释放分不开. 在对微感觉有了一定的分辨度并产生记忆后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感觉技巧. 有益于下次进入时候的方便和快速.

四肢肌肉,骨骼,肌腱的感觉: 这些运动系统的感觉比较容易分辨和记忆. 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注意到它们的一些细微变化和自动调整的方式. 人们常常是在身体出了问题的时候才想起去解除, 而不是预防. 比如: 颈肩综合征是现在办公室和所有计算机前面工作者的问题.可是又有谁在乎和注意颈, 肩,上背部各个肌肉组织的运动方式. 在体会和修炼这个部位微感觉的时候可以非常清晰地在长期有问题的人群中几乎感觉不到颈肩的自主运动和节律, 可以说丧失了这些部位组织的功能,甚至是缺血性坏死. 因此, 办公室雇员最好在第一次颈肩不舒服的时候就开始这种微感觉修炼法, 体会和修正这些部位的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筋膜等结构.

守住已经感觉了的脏器或者身体的其他部位需要调整的地方, 不要轻易地失去, 记忆是帮助守住感觉的唯一途径. 比如: 第一次需要感觉肝脏蠕动的时候, 是从腹式呼吸, “静”, 忘记呼吸, 感受膈肌节律. 慢慢地进入肝脏所在的部位和感受肝脏运动的形式,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这可能是个体的不同,或者是肝脏在长期的生命活动中处于各自不同的状态. 有人感觉肝脏是两头向当中蠕动, 也有人感觉到肝脏是由后向前蠕动, 并且带动胆囊. 当胆囊肿大时, 肝脏运动和胆囊有明显的分离状况.

用呼吸法也就是 “长呼”的方法有意识地输送 “意念” 去需要调整的脏腑或者其他组织. 意念在呼气之前, 内呼气带动意念到需要调整的部位. 常用的方法有: 潮水状, 一波, 一波地不断冲刷; 旋转状, 一般是先顺时针旋转然后是逆时针,不断地重复和交替. 分离状, 意念到了需要调节脏器时候用分离的意念分开一些需要给予更大活动度的组织, 比如: 结石, 肿瘤,肿胀, 疼痛的部位等. 运动状, 运动状常常用于肌肉, 关节,脊柱,筋膜等地方, 比如颈椎疼痛, 在放松和支撑颈椎后意念随着呼吸进入颈椎, 非常轻微地用意念运动颈椎的各个关节和颈椎与颅骨的交接处. 疼痛之处, 意念下的颈椎运动和理疗过程中的运动是不同的, 这是一种似有似无的及其微小的运动, 是颈椎在意念下和意识, 精神一起调节颈部的细微活动. 这种细微的活动可以被观察..

 

针灸. 感觉 

医生对病人的感觉是医生诊断, 治疗病人的基础. 医者 “意” 也, 就是感觉, 不仅仅是初级感觉, 随着医生经验的增多, 感觉可以升级到 “意”的地步, 这儿的 “意” 就是明白, 灵感的意思. 可以在看病人的第一眼, 感觉到病人的一切, 包括生理, 病理和症状. “望而知之者为之神”

检查病人的时候对触诊过程中的各种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仔细的根据病人的描述和自己对解剖部位的认识, 从, 皮, 肌肉, 骨骼, 关节, 内脏各种触摸的感觉都能很客观地发现病状的部位和性质.

对针的感觉: 

针灸是除了一般对病人的感觉外, 首先是对针的感觉. 不幸的是很多针灸医生,尤其是西方的针灸医生一辈子都建立不了对针的感觉. 做不了针的朋友. 

我们知道, 针是手的延伸. 可以说是手的一部分, 所谓”法从手出, 手随心转”, 说的是手与心和, 这是人在几十年的生命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养成的脏腑, 肢体之间的默契, 当然, 有些人手苯, 有些人手巧. 如同有人会转笔, 有人就是学了一辈子也学不会. 因为他们的生理特点就是手和心无法结合,

针灸医生做的好, 针不离手. 如同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一样, 那是你自己的工具, 如何能弃之? 练针应该是时时进行. 其实就是练 “针感”, 这个针感, 指的是人对针的感觉, 针在手随心所欲的感觉, 针是什么? 一个物体, 当针与手结合为一体的时候就是你成功的日子.

针感的联系方法是从易到难; 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针, 1 寸, 或者1.5寸都行, 看看哪个最适合你的手. 握针, 拿针, 捻针, 运针, 转针; 甚至以后的飞针, 跳针都是由此而来.  各种方法一个一个地练习是掌握针的基础. 也是建立起一个对针的特殊感觉. 这个感觉就是针, 手, 脑之间的练习.

握针: 单手握, 双手握, 长针常常用双手握.

拿针: 可以加持在任何两或者三个手指中间, 练习的是手指灵活性与针的感觉关系,

捻针: 拇,食指捻,  拇(中),食指捻, 食指桡侧与拇指掌侧捻等.

运针: 针与手的运动, 手指, 手腕, 手臂的运动练习, 感觉针与手, 上肢, 甚至整个身体的连带运动. 也可以体会针在手的控制下上下左右的运动,

比如把针由上到下的转动, 或者由下到上的在手中移动.

转针: 捻针的继续, 反复地左右捻转, 有力, 快速, 一般达到的标准是一分钟内可以把一个普通的针柄捻转成两段以锻炼手指对针的感觉和手指的力量.

飞针: 是指用手的力量和针本身的弹力将针从手中飞快射出, 射向预订的目标 (穴位). 是一种指力和灵活性对针的感觉高度融洽后的技巧.

跳针: 通过手的拨动, 针自由的在手指之间跳动, 如同转笔. 是一种对针感觉的充分表示.

经常地感应针, 体会针与手的感觉对在针刺中有极大的优势. 能够很容易, 很轻松地通过针感觉到身体的内在变化, 肌肉运动.

 

(具体练习方法,略)

经脉穴位诊察感觉的体会 

穴位按压:  穴位的诊察法就是客观地检查病人的感觉. 根据经脉分类法中穴位的分布范围选择和自己诊断, 分析, 判断后预测的病情存在和发展在按压穴位过程中得到证实和完善判断. 这里面有几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当病人有肌纤维炎症疾病, 筋膜炎症, 肌肉水肿, 风湿肿等肌肉, 肌腱疾病的时候. 按压起不到任何诊察的目的, 这时候病人可以是全身所有的肌肉都有淤积和肿胀, 按压疼痛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因为大部分的穴位位置本身就靠近血管和神经的附近, 本身就是身体敏感的部位. 如: 三阴交, 合谷, 手三里等穴位, 在按压的时候要注意用的力和感应, 同时要配合背俞穴的证实才能判断.

在一条经脉分布上寻找不同的穴位反应是为了证实经脉的分布和内脏的关系. 比如肺经, 在肺部症状的确定后, 从中府开始, 有几个常用的感觉诊断穴位, 中府, 天府, 尺泽, 孔最, 鱼际等都是常用的穴位, 尤其是中府, 尺泽, 孔最三穴在肺部急性病症时候表现的非常明显.

相关经脉的佐证, 根据五行的分类法原则, 在诊断一条经脉的病症时候应该充分佐证 “相生” “相克” “相辱” “相乘” 等, 比如咳嗽, 久咳不但要查肺经, 而且要在相应的脾经, 肾经上佐证. 也就是 “母经” 的 “母穴” 和 “子经” 的 “子穴” 等.

穴位的诊察和脏器的诊察相结合; 比如胃肠疾病, 不但应该在胃经, 大肠经的穴位中诊察还要观察与胃肠有关的神经阶段走向和胃肠实际的位置诊察. 也就是腹诊, 和背部俞穴的诊察. 在背部检查中明确的按照膀胱经的第一, 第二侧线的穴位在背部肌肉空间中轻轻地按压, 比较感觉的特异性. 这种特异性是区别肌肉本身压痛和穴位特有反应的关键点.

穴位的高级感觉. 用掌部放在穴位上感受穴位的搏动(波动)法, 有点类似于针下辨气的方法, 目的是感应穴位在手掌(手指)的轻触下 (非常轻, 大约几克的力量). 感觉穴位的反应. 这是一种需要训练以后才能有感觉的诊察方法. 可以从背俞穴, 和四肢穴位开始训练.

针意: 

针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具有 “针意”, 针被施针者赋予了灵魂, 针再也不仅仅是无生命的工具, 而是施针者身体的一部份. 如何知道是否有了针意? 如何提高针意?

用针如指臂使: 对病人的身体情况如同明见. 各种手法藏于胸, 各种针具随手拈来都是如一. 施针时, 见到的针具如同注入了生命, 无论刺穴, 摩皮, 弹筋, 无一伤害病家.

随心所欲:  针随心走, 心随意转. 治神调气, 平衡阴阳. 飞经走气, 如同家常. 这种针意在临床上没有固定的治疗方案, 没有固定的针法设置, 完全是根据针下气机的波动, 随心所欲地运用针枝做出各种应景的反应. 或补, 或泻, 或补泻相济无固定法则, 完全脱离了传统针灸那种理, 法, 方, 穴的传统方法.

以气引气, 以意和之: 针意在此处体现在强大的精神控制下的 “意念”, 针的行动和应用完全在意念下进行. 进针, 在意念下针自主地进入病人体内,没有按压, 捻转的动作, 如同病人自动吸入针枝一样. 进针后的行动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针可以无风自动, 意念引导下的针如同活了一样. 记得82年在哈尔滨的全国针刺手法会议上, 一位湖南的医生, 双手行针, 调气, 如指臂使, 上下翻飞, 气调而止, 调神, 治神, 全懒血脉; 故曰: 血脉者, 人之神.

经脉按压训练: 经络学说是中医特有的临床分类法, 这是一个建立在完整生命体的整体观念下的学说. 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可以很容易地从完整生命体生命功能出发发现和明确各种生理, 病理的反应. 从而发现疾病, 证实疾病和治疗疾病. 越来越多的世界其他各种替代医学都开始用经络学说作为他们的理论依据, 因为在唯物主义下的医疗实践是不重视生命体, 尤其是精神, 感觉, 气, 能量等实际存在而不能被测量的生命活动的基础.

经脉诊察, 首先当然是要懂得经络系统, 学习这种分类法的基本学说以及这个学说在生命活体上的表现. 

部位检查: 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和解剖生理结构有着明显的关系. 在针灸师的部位检查中需要感觉的是在生理活动过程中的感觉, 比如:在探测腹部感觉的时候,是辨别腹部内脏器的运动感觉而不是仅仅按压腹部,挤压内部脏器后得到病人反馈.

轻微地解除病人的皮肤, 感觉腹部内脏器的自主运动和运动的频率是一个精细的运动过程. 这种脏器运动的能量释放和频率对手指来说是敏感的, 也是可知的. 这个不同于西医诊断时候用的按压手法, 那种手法是试图明确某个部位是否有按压痛. 而针灸师的轻触法是用手感觉内脏自主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如同在感觉肠道自主的运动中那种应手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胃, 肝胆, 子宫, 膀胱运动时候也可以感觉到. 膀胱炎收缩时候的震颤和前列腺肿大病人在排尿困难时候的腹部胀满都是很清晰的感觉.

针灸师是从病人自主的生理, 病理过程中释放的运动能量和频率中感受机体, 分辨和理解这种感觉并且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当然, 这是第一步的感觉,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结合针在体内的感觉.

感觉分辨: 

分辨感觉是医学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分辨的基础是对解剖生理结构的熟悉, 尤其是对完整生命体的熟悉. 是一个了解完整生命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表现的各种生命(精神)现象充分地理解和熟悉. 其实很多我们的生理现象和功能我们都不理解, 都没有形成感觉的反馈. 因为大多数人在他们的一生中对自己的身体存在和出现的许多感觉没有关注过, 也没有形成对生理感觉的认知过程. 比如, 当我们站立的时候, 脚趾的位置和感受如何, 它们在支撑身体时候产生的生理波动和不断地调整又是如何.  足背和踝关节在支撑站立, 维持身体平衡时候是如何协调的,这些都是我们从来没有认识的. 因此分辨感觉是对身体和生理功能的重新认识, 也是更好地利用我们身体做出更多功能的必须.

比如:在对腰痛病人治疗过程中, 教会病人感觉腰部的活动是配合治疗的方法. 轻轻地前屈, 后仰, 左右弯曲, 旋转等等角度的变化, 让病人感受的是那种细微的肌肉, 脊柱, 韧带, 关节的运动以及运动中牵拉的部分和受阻的部分. 在意念调整以后疼痛可以大大的缓解.

Richard, 一个男性50岁的患者, 周六晚上打电话来说突然腰痛, 希望能即时得到治疗. 可是离开去诊所还有数天, 他不可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于是在简单地询问了腰部症状以后让他坐着无靠背的凳子上, 在电话里和他讲了一些关于微感觉的过程. 让他慢慢地挺直脊柱, 慢慢地收腹, 含胸, 拔背, 挺颈椎后收下颚, 使整个脊柱处于相对直立状态. 三次深深的呼吸让精神,身体得到极大的放松. 让他非常细微地感觉脊柱,脊髓和脊柱附近肌肉的波动, 在数息之后, 也就是感觉以后开始做前后,左右的细小运动 (小于5度之内), 然后是脊柱随着腹部和肩胛骨上下运动感觉一下脊柱的松紧变化. 这时, 他告诉我, 他明显地感觉在他的意识认知中感觉到了左侧骶髂关节的紧张度大于右侧. 在指导下他有意识的用意念配合呼吸,轻微地调整关节的松紧活动度和下肢的活动. 近十分钟后他从 “静”的意识中出来, 报告已经非常成功的减轻了疼痛近70%. 周三上午他来诊所时疼痛基本上已经不影响他的活动. 这种在微活动中的细致感觉体会, 配合意念的调整是恢复身体功能的有效手段. 

但是, 分辨感觉就是一个技术问题, 好在Richard 是一个按摩医生, 他对解剖和生理结构的熟悉让他在自我恢复中有很大的优势. 因此, 临床上对着解剖图谱让病人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是非常有帮助的.

 

针下辨气: 

学生们和初学者常常会问, 在针刺中用什么手法, 刺多深, 什么角度等等. 当然, 这些问题没有错, 可是在针灸临床上有经验的针灸医生不会告诉你这些, 因为每次治疗的方法都可能有不同, 这就是 “变”. 中医的特点就是 “知常达变”, 简单的说在针入皮肤以前是不知道的. 只是根据针入皮以后感觉和病人身体对针刺的反应后才随机做出相应的手法. 或引气, 或调气, 或泻气, 或导引. 这一切都是在 “针下辨气” 以后做出的相应手法. 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环节必须掌握. 一是掌握,熟悉各种刺法; 各种古代传统刺法以及现代的一些刺法. 很多人连刺法都不知道, 如何能调节经气, 也就是庄子说的 “具见” 首先要懂什么是经络, 什么是刺法后才能说如何针刺.  第二是要细致地, 静下心来体会, 辨别身体对针刺的反应 (感觉), 这叫针下辨气, 是一种 “刺激—反馈”的感觉过程.

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在生命活动下有各自不同的生理波动, 能量释放后出现的是不同生理频率波动, 不同的生理波动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这种感觉对人本身和针灸师都是可以察觉的. 针下辨气就是察觉的过程.

入皮的感觉 

在针灸临床常被分为三种, 即: 不入皮, 半入皮, 和全入皮, 当然这三种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两种相当与内经刺法里面的毛刺和半刺法, 都是从皮部取气的治疗方法.

不入皮:

导气法(又称为导引法).  不入皮, 针可以压在皮上, 用意念和感觉引导经气的出现, 也就是身体对针的感觉. 这个用法常常可以在 “原穴” “络穴” 上使用, 或者在头部穴位.

毛刺法: 针轻触皮肤浅表, 一触即退, 快如拔毛装. 用于小儿疾病和背部的腧穴刺激, 腕踝部也常用.

半入皮:

半刺法: 针入皮相当于皮肤的一半, 如同在皮内. 可以是直刺, 也可以是斜刺, 头皮针多用. 多用于引导针感和调节身体的应激反应, 入失眠, 多梦等病症.

梅花针: (七星针, 罗汉针等) 都是一种半刺法, 针在皮内, 用于各种皮肤疾病和安神.

皮内针: 典型的半入法, 多用于埋针, 一巩固疗效.

入皮: 

入皮后的感觉是需要练习和不断地体会的, 皮, 浅筋膜, 深筋膜, 肌肉, 肌腱, 血管, 神经, 骨骼, 内脏, 各种不同的组织有各自不同的碰触感觉, 我们说把眼睛放在针尖上, 意思就是非常细致地区别各种组织的感觉如何. 而针灸的刺激区域除了这些有形的组织以外, 最重要的是各种组织的空间, 也就是肌肉和肌肉之间的空隙, 肌腱和肌腱之间, 关节之间, 骨骼之间,这些空隙是经气运行的通道, 而针刺在这些空间就是帮助行气, 运气, 和调气.

比如: 在针刺膝眼时候, 很精确地将针通过各种组织的间隙慢慢地进入膝关节的空间. 这时候的针感是空, 但是病人的感觉是重, 胀, 或者是热. 这就是明显的空间感觉. 运针以后, 膝关节会有很久的热感, 对减轻膝关节的僵硬, 疼痛有非常好的作用, 比较起把组织都刺伤的针法来这才是真正的针灸.

 

入皮后针的部位可以是游走在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 (浮刺), 可以在肌肉和肌肉之间, 肌腱和肌腱之间, 肌腱和骨骼之间, 骨骼和骨骼之间. 血管和筋膜之间都是针可以去的空间. 当然,这种空间结构的掌握离不开解剖知识的熟练, 以及精心细致的感觉针尖的位置. 尤其一精心细致地感觉针尖的位置. 当身体组织和针刺方向有冲突的时候, 就是左手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用左手变换体位和组织的形式, 为针的运行创造出新的空间.

感应经气:

感应经气又称为针下辩气, 是用针在适当的位置感应完整生命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生命活动迹象和经气的往来过程. 比如, 正确地选择曲池穴, 直刺, 慢慢地进针, 避开各种阻挡的组织, 针止于肌肉和肌腱的空间, 等待经气的往来. 针在这时候可以自动的被经气推动, 形成左右不自主摇摆状. 针感也从空荡荡开始变得沉重(如鱼吞钩饵之沉浮), 这时候针体的捻转可以直接改变感觉的方向. 比如:顺时针捻可以使针感传导到手指, 逆时针转可以使针感传导到肩膀. 这就是典型的针下感应气机的方法. [针灸大成] 中描述的龙,虎,龟,凤行气四法中的赤凤迎源手法也说: “入针至地, 提之天部,侯针自摇”, 当针在地部得气后就是回归到天部, 松开手也可以看到针被经气推动的自动摇摆.

感觉生理节律和气机搏动的做法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针的熟悉上的, 如果没有对针有感觉, 没有把针真正的作为手指的延长, 是不会体会到的. 首先, 拿针的方法就有不同, 如果是想用针感应各种组织的活动就要做到:

安静, 调整好呼吸, 用以上入静的方法感觉自己手指(针)的位置, 握针松紧恰到好处也就是最能体现自己手指意念的程度. 一般来说最好是要感觉那种组织就把针刺入这层组织.

皮肤: 可以半次入皮, 可以在皮下浅筋膜中介于皮肤和浅筋膜之间, 用轻轻的移动, 如同轻轻地抚摸皮肤的手法来感觉皮肤的运动. 这种运动是皮肤的收缩和舒张. 可以扩展, 可以变厚, 变薄的动作. 在上背部这种方法感觉比较敏感. (膏肓俞)

浅筋膜: 针刺于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空隙, 感觉是由松到紧回归到中间. 针轻轻地卧于两者之间, 静静地感受针体上穿来的波动如水流的感觉, 这种感觉如风, 如水轻轻的划过针体. 是一种属于浅筋膜固有的一种运动, 也就是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展. 频率很慢, 但是很有力, 有力到有时候可以看到皮肤一起运动.

深筋膜: 深筋膜: 深筋膜的感觉是最容易感受的 常见的就是酸, 胀, 重和放射感, 医生手下的感觉就是沉重感. 有些针灸医生喜欢用单方面捻转的 “搓针” 手法造成轻度的滞针, 提高针刺传导和得气的感应, 这种单方面捻转造成的滞留感觉都是因为缠绕了深筋膜, 引起深筋膜和周围组织的牵拉反应. 除了四肢末端和头皮的筋膜之外的任何身体穴位都可以由此感觉.

针刺入后通过皮肤, 浅筋膜后直接穿透深筋膜. 在筋膜内伴行的一些血管, 神经对针的进入可以有立即的应激反应, 这时候的深筋膜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激活紧紧地抓住针体, 让针有滞留的感觉. 这种应激反应可以是连发性的, 意思是可以引发附近的肌肉, 肌腱, 韧带同时有应激行动而使针不能行动, 甚至拉弯针. 所有, 在肌肉丰厚, 深筋膜发达的地方, 针入后一定要缓慢行针.

深筋膜的牵拉和反应可以是局部的, 也可以是全身的. 因为深筋膜本身在躯干的分布就以身体的正轴线以X型分布, 这种分布连带了四肢和胸腹的完整性. 治疗时候的远道刺法如果选择深筋膜刺激是一种常用的针灸手法. 根据筋膜的分布和内在的联系, 传导到针下的感觉可以明显地预测疼痛部位的性质, 变化. 比如: 在治疗急性坐骨神经疼痛病人的时候, 针刺入大肠俞和环跳时候由于疼痛, 病人的应激度明显增高. 很容易造成深筋膜的过度反应, 这种反应是针体被缠绕的感觉和行针艰涩. 此时用针法中的 “松解术”(摇摆, 加快速,小幅度的左右捻针), 解除深筋膜的缠绕和应激. 缓解对坐骨神经的压迫. 起到止痛的效果.

肌肉和肌肉之间, 肌腱和肌肉之间, 肌腱和肌腱之间, 肌腱和骨骼之间, 骨骼和韧带之间的深筋膜占领和充填了大部分的空间, 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占领会越来越多. 造成身体气机流动的阻塞. 我们知道, 人体的代谢和循环除了血管, 淋巴以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身体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尤其是在经气的运行中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身体受损后的恢复和精力的恢复上. 年轻的时候空间结构多, 气机运行通畅, 就是再劳累, 一夜休息后第二天又生龙活虎. 上了年纪后空间结构减少甚至消失, 劳累之后不用说是一夜, 就是一周也难以恢复, 还得不断地自己敲打腰, 腿, 用物理刺激方法试图增加和改善空间结构. 当针调整到空间结构的时候类似于内经中描述的: “游巷”, 针随气游于巷中, 这时候是体会针感最好的时候, 开始可能是 “空”的感觉, 不要担心, 紧紧地握针, 用心地感觉, 慢慢地就有气机开始缠绕针体, 然后是游离在空间的筋膜组织加入, 针慢慢地边 “重”, 这时候运用行针手法, 引导气机的运行和调整经气的强弱往往可以起到超乎意料的效果, “效之行, 如风之吹云, 明豁若见苍天.”

肌肉组织: 肌肉对外来刺激的应激性反应可以表示出不同的感觉, 这种直接产生的应激反应就是收缩, 坚硬,和筋挛. 在针上的感觉是 “重” “沉” “跳动” “滞针”等. 尤其是当肌肉在损伤的时候这种表现就显得非常明显.

不同部位的肌肉对针刺的感觉是完全不相同的. 比如面部的肌肉和四肢的肌肉, 背部的粗大肌肉和胸腹浅薄的肌肉更是不一样. 针刺的方法当然最好是尽量避开直接刺激肌肉, 尤其是在治疗身体内科疾病而不是骨骼肌肉损伤的时候.  刺激肌肉和肌肉之间的空隙中. 如同杨继洲在 “针灸大成” 里面描述的, 阳经取穴多偏于骨骼边缘, 而阴经取血多靠近血脉附近,也就是动脉应手之处.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比如取曲池穴, 可以在靠近骨骼的地方避开直接刺激肌肉, 避免上肢肌肉在刺激中过度的应激反应. 这种刺法和传统穴位的分部有些差异. 第二; 有些穴位不得不在肌肉内进行, 比如环跳, 由于臀大肌覆盖了整个外侧臀部, 针几乎不可能避开肌肉或者是在肌肉和肌肉之间进行. 针的运行就必定穿行于肌肉之间, 是不可能避开直接刺激肌肉组织的. 针的感觉在肌肉应激反应之前是平和的, 有一些轻微的, 频率比较快的颤动感. 一旦肌肉应激反应开始, 强烈的 “重” “沉” “跳动” 或者“滞针”的感觉随时可以发生. 因此, 慢入针, 细细地感觉身体对针的反应是掌握适当手法的必须.

十二经筋是经络学说分类法中代表肌肉, 肌腱, 关节的部分, 在前人描述治疗肌肉肌腱, 韧带, 关节损伤时候常常提及. 不足的是没有描述这种感觉的反馈, 当然这和前人用的针具有直接的关系. 当时的砭石也好, 粗制的铁针也罢, 都不可能如同现代生产的不锈钢针具那些可以细致地体会完整生命体在针刺下的感觉. 内经中提到的 “关刺” “输刺” “恢刺” 直接刺激肌肉, 关节, 肌腱的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也强调刺激在肌腱和肌肉之间进行. 比如肱二头肌损伤, 刺激点在肱二头肌的肌腱和肌肉相交的两端, 用以调整肌肉的功能. 此处留针时候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针不自主的波动.

肌腱, 韧带: 在致密结缔组织中肌腱和韧带的感觉反应是被动的, 这和肌腱, 韧带的解剖结构有关, 往往在其他感觉产生之后的身体应激反应.因为其他组织的生理感受器的反应而被动地出现, 但是这种感觉的出现也是强烈的. 因为除了肌腱, 韧带本身的作用以外, 同时也有伴随的血管, 神经, 肌肉和筋膜组织的反应. 比如在瑜伽和其他韧带, 肌腱训练中感觉到的是肌肉和伴随感受器的感觉而不是肌腱和韧带本身的感觉. 针刺在肌腱, 韧带中是针灸的一种传统刺法类似于 “灵枢” 中的 “关刺”, “经刺” 等. 多在关节附近或者进入关节是应用, 比如在膝关节, 腕关节, 脊柱关节, 针都是直接刺入韧带. 轻度地按压和轻度的弹动手法可以明确地感觉到这些组织的应激反应, 表现为感觉也就是 “酸” “胀” “重”. 这也就是在关节附近最容易的感觉反应. 随后可以产生 “热” “或者 “凉” 的感觉转换.

骨骼: 直接刺激骨骼的疗法不多, 就是 “灵枢” 中 “短刺” 也是治疗骨痹时候用的一种深入骨边上下摩骨的刺法而不是直接入骨. 骨骼对针灸针的刺入有应激反应, 这种反应体现在骨膜上而不是骨组织本身. 骨膜的反应是非常轻微的, 类似于深筋膜组织的反应, 是对外来刺激本能地躲避和排斥的反应. 在这种反应过程中也加速了环绕骨骼的支撑血管的运动. 临床上属于刺激骨膜的针法, 不熟练的针法非常容易造成病人的疼痛, 来源于骨组织附近的血管和环绕筋膜的神经组织. 对针非常熟悉的针灸师可以很容易地分辨骨, 骨膜, 肌肉, 筋膜, 肌腱等不同组织的感觉.

内脏: 所有组织对针刺的应激反应中内脏是最强烈的, 就是不知道感觉气的初学者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内脏的运动. 如: 上脘穴对肝胆, 胰, 脾的运动, 胆囊, 日月, 期门等穴对胆囊的收缩运动. 足三里对胃, 肠的运动都是刺激和应激反应的表现. 尤其是大, 小肠, 本身在对针刺时候的蠕动和避让行为都是本能的应激反应. 对开始练针法者来说是一个很好地感受过程, 比如: 用2-3寸在天枢穴直刺, 非常缓慢地入针至腹腔, 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各层经过的组织和不同的反应过程, “紧” “松” “空” 等感觉. 进入腹腔后轻握针柄, 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到肠对针刺入的排斥产生的波动. 那种类似海浪一样一波有一波的蠕动感和轻轻地环绕针体的摩擦感觉令人难忘. 当然, 胸腔的肺和心脏不是我们的讨论范围. 可是这两个脏器在针刺中的反应也是很激烈的, 表现是呼吸和心率,心律的改变.

针灸临床上,有需深刺取效,亦有只宜轻浅而刺可获效者,就针刺方法来说无疑是随着针刺工具的改进而发展的, 古人多用浅刺类手法很多是因为针具的简陋.

浅刺针具:《内经》九针中除了锋针、铍针、员利针、长针和大针,其余四种即针、员针、针、毫针都是可应用于浅刺的针具。并指明九针的不同应用范围,《素问·针解篇》“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九种针具分别适用于对不同组织的刺激,而针皮(包括揩摩体表和刺络泻血)是主要针刺形式之一。

总结了5种浅刺针法:《内经》中共载述了26种刺法,其中5种属于浅刺法,即“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扬刺者,正内一,傍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情大者也。”“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表者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半刺者,浅内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这五种刺法都是以浅刺皮部为目的,并以毫针为主要针具来操作,对后世应用毫针浅刺起到了典范的影响。

从理论上阐明浅刺法的作用:《素问·皮部论》专篇论述皮部与十二经脉,皮部与卫气的关系,络脉隶属于皮部以及刺皮部与刺络的应用等等,使浅刺法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关于浅刺的作用机理,《内经》是从经脉和营卫学说来加以阐明的,认为“皮者,脉之部”“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明确指出皮部乃是十二经脉所辖属的一部分,又是络脉的分区并形成了网状的分布,是人体御病和调治疾病的重要部位。故“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素问·皮部论》)又指出“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素问·针解篇》),刺皮部可调肺阳而驱部。在应用营卫学说来说明皮部的功能和浅刺皮部的治疗作用方面,《素问·痹论》指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灵枢·本输》)因此“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从上述经文中应领悟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浅刺乃取皮气而调卫气阳气,与深刺的取经气而调营气阴气,两者的作用完全不同,是故有“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营”之明训。

元明时期是继《内经》之后在针灸医学史上发展至鼎盛的一个阶段,也是针刺手法有许多创新的一个时期,虽其针法主流是以毫针深刺为主,创立了烧山火、透天凉以及三才法、飞经走气等操作十分精细的复式补泻手法,但在浅刺方面,特别以毫针为针具的浅刺法

杨继洲在 [针灸大成]中:“人之肌肉皆有厚薄之处,但皮肤之上,为心肺之部,阳气所行,肌肉之下,为肝肾之部,阴气所行也”,“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阳气所行。入皮五分,肾肝之部,阴气所行”(《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并引申了《难经》“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之说,在辨别病位所在的同时“更观元气厚薄,浅深之刺犹宜”,“脉缓者,浅内而疾发针,脉滑者,疾发针而浅内”(《徐凤·金针赋》),十分注重辨证而抉择施针刺之深浅。

元·滑寿《难经本义》指出“营为阴,卫为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所浅深也,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者,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营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则伤卫气也。”说明针刺的深与浅,不仅作用不同,手法操作亦相异。杨继洲则进一步演绎《内经》的迎随、开阖补泻法以说明浅深不同刺法的补泻意义,“但凡针入皮肤间,当阳气舒发之分,谓之开。针至分肉间,当阳气封固之分,谓之阖。”“补者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泻则从营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营气迎之于前而泻”(《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泻》)。

《内经》言刺法,较少述及具体手法。《针灸甲乙经》等腧穴专著则又以主要以腧穴定位和主治范围为主要内容,对某一腧穴的刺灸法仅说明刺几分、灸几壮而已。金元明时期医家不仅在刺法上创立不少补泻手法,并能在结合腧穴应用方面作较具体的说明,如杨继洲谓“凡欲行阳,浅卧下针,循而扪之,令舒缓,弹而努之,令气隆盛而后转针,其气自张布矣,以阳部主动故也”(《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确是经验之谈。而盛行于元明时期的透穴针法中,以毫针浅刺透穴的方法,在金人何若愚,元代王国瑞、窦汉卿,明代徐凤、吴等著作中都有较多记载,其中尤值得研究的是上述医家应用沿皮浅透法,并非仅施用于头面手足皮薄肉少之所,在躯干腰腹肌肉丰满之处亦用浅刺法,如吴《针方六集》中有“针

肾俞,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针灸内篇》载述明代针灸家凌云在针关冲、少冲、大敦等穴,“针入一分,沿皮向后三分”;针肺俞、肝俞和腹部期门、带脉等穴“入针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显然是根据“刺阳部者,从其浅也,刺阴部者,从其深也”这一纲要而施行的一种针法。同时,从腧穴学的角度去研究,这一时期的刺法也拓展了对俞穴定位和功能(亦即穴法)的认识。

浅刺的临床用法,浅刺在临床的用法非常广泛,尤其在特别的病种中更为特殊。

  • 浅刺的工具在古代就比较容易生产,如攙针,员针,堤针,锋针都是浅刺的工具.
  • 浅刺方法。刺激方法有许多
  • 浅刺理论,取卫气, 取皮气,取阳气
  • 操作手法有直刺,斜刺,和沿皮刺。古代常用沿皮刺

 

 

浅斜刺

针斜行于皮下, 类似于皮内针疗法。常于皮肤成30-60度角,0。2 到0。3寸深。针尖常斜

向病所或者沿经络循行方向。

手法一般结合捻转或者摇法,临床上多用于疼痛的病人或者那些需要久留针的慢性疾病,

如:失眠,神经衰弱以及戒烟,针灸美容的病人。

浅斜刺的另一种形式是平刺,是一种皮下透刺法,针可以沿皮下行走数寸。可以直接看到针

在皮下的运动。如ST4-ST6 LI10-LI14都属于这种刺法。

 

浅刺久留针

临床上对一些急性痛症或者一些慢性久病累及到脏腑障碍时。或者需要在针刺的过程中进行

运动的病人。都用浅刺久留针的方法。如:腕踝针,头皮针, 可以在临床留针到24小时以上.

这种刺法帮助气血流通,止痛,消除炎症和恢复功能.

其他如皮内针的久留针形式也属于这种刺法.

浅刺不进针

拔毛刺法,刺激皮肤表面而不进针,可以产生感觉.对一些小儿疾病,皮肤病和一些需要放松的

病人尤为适合.这种刺法常常以部位或者以经脉的走向定为和选择刺激的范围.

浅刺压针

是一种导气手法, 有持续压法,雀啄压法,波浪压法, 是以激发经气为主的一种方法, 常用于阴阳不平衡和失调的一些病症,如功能紊乱和精神创伤等. 压迫的穴位多在四肢,头面以已及胸腹部的地方.

浅刺多捻转

持续的捻转针基本浮在皮上, 或者进针深度少于0.3寸.以激发皮气和络脉的经气从而调整经络功能.常用于各种虚症患者和皮肤病.如: 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在体虚的情况下用多捻刺激背输穴.

浅刺飞针

针刺入0.3寸左右在皮肤上用飞法激发经络之气, 一般应用在四肢穴位以调节阴阳,脏腑功能.

浅刺多穴

针一般在0.3-0.4寸之间, 比如在治疗面瘫时就用很多针在很多穴位上进行这样的刺法.用以激发局部的经气.有疏通经脉的功能. 也可用于一些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的病人.

浅刺多针

一般用于那些需要有感觉但是有不能深刺的穴位, 比如在胸背部就常用此法, 或者可以在头皮针的应用中一个穴位可以用5支以上的针刺激,是一种增加感觉的刺法.比如对小儿多动症的针法就属于此.

深刺手法: 多用于深部的脏腑疾病和深部组织功能失调等. 如经脉淤阻等常见久病可造成深部的肢体,脏腑功能废用. 深刺可以比较强烈地激发肢体的恢复功能, 但是对针刺的手法要求较高,因为不适当的深刺尤其是在术者缺乏熟练的解剖知识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病人的伤害. 针灸中大多数的医疗事故都是因为不适当的深刺造成的. 如: 刺伤脊髓, 刺伤内脏, 刺伤血管, 神经等等..

 

深刺留针

“深而久留之” 是一种治疗寒证的方法, 在当今针灸临床常用于包括寒证在内的一系列其他症状; 如: 循环障碍, 内脏功能失调, 精神情志的紊乱等.

深而久留的目的是为了聚气, 气聚则热. 因此有经验的针灸医生在久留时候常常加以温针法,电针法加强疗效. 尤其是对一些急性病的应用, 如在治疗急性阑尾炎就常常留针2到4小时.

深刺摩骨

此法在内经中称为 “短刺”, “输刺” 是一种针在骨骼附近的运动方式. 针的运行沿着骨头与骨头之间, 关节之间的空隙而动. 如针刺 “膝眼” 穴, “大椎”穴, “居髎”穴等.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种针对骨骼组织的直接刺激方式, 在这种刺激方式下可以使骨头已及其附近组织直接产生对刺激的应激反应. 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实验直接论述, (即: 刺激活体骨头对骨性和附近组织的疾病的作用). 我们只能从临床的作用上治疗 “痺症” 和关节炎中所起的作用来猜测, 可以肯定这种刺激后的直接应激反应对缓解症状有明显的效果.

深刺摩筋

此法和内经中提到的 “关刺”等法相似, 是深刺肌肉和肌腱的直接方法. 在 “十二经筋”的理论中此法常用于消除病灶, 因此也称之为 “消灶法” 是一种对损伤的肌肉,肌腱的直接刺激法.针常刺激在肌肉与肌肉之间, 肌肉与肌腱之间, 肌腱与肌腱之间.  针的运行方式是以提插法为主配合捻转以激发局部组织的经气. 如: 在治疗肩关节肌腱炎时候针行于肌腱与肌腱之间的空隙, 激发经气, 消除疼痛. 在治疗足跟疼痛时针行于腓肠肌肌腹和肌腱(跟腱)之间消除跟骨疼痛都非常有效.

深刺传导

通过深刺方法引起经气感觉传导属于强刺激的一种, 在麻木感觉和沉重感觉以后还可以产生热感和凉感. 这些感觉对引导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平衡疾病有着直接的作用, 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大多数的针灸穴位, 因为这些穴位大多位于神经和大血管附近, 如: 大椎穴, 环跳穴, 风池穴等等. 深刺并产生传导的感觉有利于加速针刺局部的血液循环, 增加肌肉的力量, 改善身体的内环境和恢复肌体功能. 但是这种刺激方法需要熟练的针刺手法,即: 产生所需用的针感而不损伤组织,肌体. 尤其是当针在神经血管附近尤其应该注意.

两千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证明针感传导对疾病的恢复有直接的作用, 近来的研究也证明肌体在刺激后产生的应激反应如何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

深刺滞针

滞针手法在针灸临床上常用于那些对针刺感觉迟钝,或者是那些因为疾病而产生的经气传导阻滞,身体虚弱,功能瘫痪,水肿,神经炎等病人。 针可以在刺入后慢慢地向一个方向作捻转以至针感觉到沉紧, 此时可以造成穴位局部的应激反应, 在糖尿病以及其他疾病造成的神经炎的治疗中常用。

深刺多针

深刺多针的方法常常用于严重的疼痛, 比如坐骨神经疼痛, 在梨状肌或者臀部的压痛点(上环跳等穴)的 “齐刺” 法. 一针直刺疼点, 两针傍开半寸到一寸,针尖略斜朝向当中一针的痛点所在处. 或者是用多针在一条经脉分布上的针刺: 比如胫骨外侧的肌肉瘫痪, 从足三里开始每间隔一寸一针向下延伸直踝部. 一般多用于中风或者瘫痪病人. 这种刺法在夹脊穴表现的最为特别, 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刺激肌肉和骨骼疾病的做法.

针刺的感觉,对手法的要求和临床意义 

沉重感:

是一种气聚的感觉,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很多时候出现在当针灸医生均匀缓慢,平和地捻针,  或有意识地运气并且慢慢地在

得气后加些压力. 是一种比较舒适的得气感,

临床上常用于一些虚证或者是慢性病患者, 也用于针灸的保健治疗.比如对慢性疲劳和气虚, 血虚等症状. 因此常用在一些有补益作用的穴位上,

如: 足三里,太溪,气海,关元以及大部分的背输穴. 在治疗肾气虚的更年期综合症

时…这种沉重感还用于我们行施热补手法时, 比如在施行烧山火手法时先出现的往往就是沉重感. 如当病人有慢性颈椎病时,用这种舒服的行气法就很适宜.

酸感

是一种常常出现在关节附近穴位的感觉, 如膝眼,肩禺,阳池等. 酸感可以独立的出

现,也可以和沉重感同时出现,针灸医生常认为是一种气滞的反映是机体对针刺的一

种应激反应.

酸感对治疗痛症恢复肢体功能很有效, 是治疗痛症中我们常追求的一种感觉.又因为这种酸感常出现在机体气滞的部位因此也很能使针灸医生感觉到手感沉重如大鱼在钩. 也因病人疼痛容易造成滞针.临床常用于关节扭伤, 痹症等关节炎.如: 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出现酸感后重要的是控制这种感觉使它即有利于止痛又不造成滞针, 捻转调节法常常是最好的选择. 酸感强烈时也容易引起晕针.

胀感

是一种常出现在丰厚肌肉, 肌群和腹腔的针感,也可出现在肌腱骨骼交界处.

病人感到肢体或腹部有沉重和涨大的感觉如同吹了气一样. 胀感常常可以在针刺部

位滞留一段时间,可以通过按压经脉或者其他穴位消除.

这是在针灸医生进针后用一定时间激发经气后造成,常用的手法是留气法, 进气法,压法和小幅度地震荡捻转法. 比如在照海穴的震荡,气海穴的留气,足三里的进气法等等.

是一种补益和调节机体机能的针感,用于虚症和神经衰弱的各种症状. 如失眠的治

疗, 出现涨感后病人往往容易安静.

热感

常在对穴位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手法刺激后出现,是一种身体对疾病和针刺的应

激反应.如牙痛病人开始是痛, 用冷刺激缓解, 可是冷刺激使血液循环下降.在针灸

治疗时病人常反映有一股子热流后痛就消失了. 这种热感觉不是物理的热可以做到

的, 是一种经脉重新通畅的现象. 中医中称为不通则痛.

热感在针刺中常常出现在沉重感或涨感之后,为第二类针感.是一种用于局部或全身

寒症的手法. 在针刺临床中热感可以使体温升高,血运加快,呼吸心跳增加. 尤其是在关节部位更为明显. 关节冷痛病人针后热感常可以持续性24 小时以上.

热感的产生与手法的应用有直接的关系,在针灸大成中称为”阳下之为补”, 运气

法,重按,进气, 单方向捻转, 轻度滞针都是造成热感的方法.

 

热感常用于全身或局部的寒症,机能低下的病症, 如关节炎, 阳萎,易感冒, 手足冷.等等.

凉感

和热感一样, 也是在对穴位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手法后出现,是一种身体对疾病

和针刺的应激反应; 凉感也可以属于第二类针感,常常在病人出现麻感和酸感后出

现,也可以单独在发热的病人中出现. 中医认为这种清凉感的出现有利于机体调和

阴阳

凉感可以使全身或局部的体温下降,血管收缩,呼吸心跳减慢.恢复正常的机能.

凉感的产生与手法的应用也有直接的关系, 针灸大成中称”阴上之为泻”, 提气法

,重提,行气,单方向捻针和轻度滞针加提法都是常用的凉泻手法.

针刺后病人出现体温快速下降,头晕,冷颤,冷汗和血压下降. 是晕针的反映, 不是

通常针灸医生所需要的冷感. 同时, 病人的体质虚弱,疼痛,气滞和对针的恐惧都是造成这种

冷感的原因.

凉感常用于全身或局部的热症,机能抗进的病症, 如发烧,烦躁,焦虑,烫伤, 神经炎

等.

麻木感

是在一种滞气手法后出现的局部感觉丧失,病人也可以感觉到皮肤増厚,肿胀

和痛觉减弱甚至消失. 中医认为是阻止了气的运行而致,属于一种神经系统对针刺

的应激反应.

这种感觉的产生常常在快速地运针中出现, 如: 快速地震颤(上下),快速地捻转,或

快速地抖动等等. 针灸麻醉的麻木感通常需要10-20分钟的诱导期

 

用于止痛,消炎和镇刺麻醉., 如三叉神经痛的病人.也常用于针灸麻醉.

触电感常指病人在针刺的过程中感觉到有轻微的刺痛和麻木的感觉,有时会伴有局

部的灼热感.常出现在刺激浅表神经后.

 

 

触电感

也常见于神经干疗法,是一种刺神经的方法, 要求柔和,不加大幅度的捻转提

插, 以刺中神经干为度.

 

临床用于止痛,对许多扭伤后的肿涨,酸痛,关节功能障碍和消除炎症都是常用的方

法.

 

刺激强的称为电击感,以强烈的放射,抽搐,或灼热感为主,可以沿神经干的走向放射

.是一种强烈的刺激神经干疗法. 常用于瘫痪病人,脑脊髓损伤,中风神智, 或者精

神创伤病人.

 

 

移动感

会在针刺的过程中或者是当留针时出现,可以出现在部分肢体,内脏,也可以

是全身或者是连带运动,如:针头脚动,针腿手动等等.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对气的运行比较敏感的病人,或有长期练气的病人.

 

针刺前的练功和入静,针刺手法的逐渐加强和行气手法的应用都可以产生移动感.感

觉到肢体变大或变小,大到虚化与空气混为一体, 小到芥子甚至感觉不到.这是一种

气的调节现象. 在 激发经气后产生经脉的膨胀和缩小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于调剂神

经, 安神和恢复疲劳都有很好的效果.

 

 

肢体抽搐感

是在针刺时出现的肢体不自主运动.有助于加快血液循环, 恢复受伤机

体和改善瘫痪的肌肉. 很多文章称内脏移动是针刺对交感神经的作用,中医认为是经络内属脏腹外络肢节的表现.这种移动可以表现在位置的改变和功能改变两方面. 如: 针刺下胃肠移动和位置改变(已经在实验中证实)针刺对泌尿功能的作用, 针刺对心肺功能的作用等等, 都在功能上说明了这一点. 病人会在针刺过程中或针刺后出现多尿, 多便等表现.

 

 

内脏的移动感觉

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 既特定的穴位对一定的内脏有较于其他穴

位的移动功能和调节功能. 最有效的还是特定穴.

 

 

痒感

在针刺中常被称为是变态反应,因为这种感觉好发于有变态反应疾病的病人身

上. 如:哮喘, 水肿,咳嗽,腹泻,寻麻疹,和其他过敏反应性疾病.同时在病人被针刺

的部位出现大片的暂时性的红斑. 这种过敏反应会在皮肤划痕实验中也出现同样的

反应.

 

应用浅刺法,摇法,弯针法等都会激发痒感.

另一种痒感出现在肌体的深部, 定位常常模糊,但是痒的还厉害称为痒的钻心, 是

一种经脉血虚和血淤的症状,可以在针刺阻碍经气运行是出现,可以用增加刺激强度

来改善.

 

痒感常用于外感症状和过敏性疾病.泻气外出.

 

 

瘫痪感

 

是指一时性的功能丧失, 轻者手足无力,肌肉松弛,重者短时间不能运动, 不

能站立或手不能动. 可在长时间重留针后出现. 或者针刺时阻滞了经气的运行,如: 在

运行的时间中中断了气.卯时的大肠经, 等等.

 

暂时的阻断经气对恢复机体功能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在虚弱的病人和有肢体功能障碍

历史的病人中不易使用.

 

 

气行感

是体内的经气在针刺的激发下出现的反应, 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

: 流水,蚂蚁走,风吹,抚摸,温暖. 这种感觉也可以出现在深部组织.如: 肌肉, 内

脏骨骼等.

 

气行感经常在一些对气的运动较为敏感的人和经常做气功的人身上.在针刺前有必

要告诉病人可能出现的感觉并且要求他们不必过多的担心,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忧虑

.各种针法都可以引起气行感,有助于对肌体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病人在针刺

后常常有极度放松的感觉

 

 

痛感常常在针刺手法不恰当和不熟练时出现,针灸医生需要有理论知识和手法操作

两方面的技能.痛感在针灸临床常用于高热,惊悸, 中毒,昏迷和热入心包时使用对

身体是一种强刺激以恢复正常的生理代谢.

 

结束语:

能量, 振动, 频率, 感觉, 微感觉, 记忆, 认知各个环节在从事替代医学和生命医学的

从业者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尤其是对生命的理解和自然的理解. 庄子提出的 “具

见” 对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最有指导性的提示: 见地具备用南怀瑾大师的话来说就

是眼光, 思想, 一个没有远见的人, 见解都没有, 要想理解一个理论, 成功

一个事业. 或者完善自己的人生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庄子提出的 “具见” 就是具备见地, 有了见地才能脚踏实地地做事情. 具备了高远的见地, 见到了感觉, 才能理解和记忆感觉, 见到了 “道” 才能修道. 没有见到所谓的理解, 修行都是不可能的.境界的高低, 决定了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和探讨的决心. 二维世界的是不可能想象三维是什么, 三维世界的对四维也是只有尊崇和膜拜. 在微感觉的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

 

 

 

附: 美国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已经提出了使用频率来治

疗身体的应用,他是电气技术的先驱。他说: “如果你能消除某些干扰我们身体的外

界频率,我们就会对疾病产生更大的抵抗力。”

他对人体和食物频率的发现的表格。

健康的身体

天才脑频率80-82 MHz

脑频率范围72-90 MHz

正常脑频率72 MHz

人体62-78 MHz

 

人体从颈部向上72-78 MHz

人体从颈部向下60-68 MHz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62-68 MHz

胸腺65-68 MHz

心脏67-70 MHz

肺58-65 MHz

肝55-60 MHz

胰腺60-80 MHz

 

身体不适的人

感冒和流感从57-60 MHz

开始疾病从58 MHz

开始念珠菌过度生长从55 MHz开始

接受Epstein Barr在52 MHz

接受癌症在42 MHz

死亡从25 MHz开始

 

食品

新鲜食品20-27赫兹

新鲜草药20-27赫兹

干食品15-22赫兹

干草药15-22赫兹

加工/罐头食品零赫兹

根据 Valerie Hunt博士的 说法,每种有毒物质都会扭曲细胞水平中存在的负平衡。

毒素使细胞去极化,然后变成南极化并最终失去吸引磁能的能力。这可能导致身体

,心理,情感和精神疾病。